有一道雄偉的山脈,橫亙在中國版圖的正中央,東西綿延了1600多公里,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并與淮河一線,形成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它就是被稱為中華龍脈的秦嶺。
在這座巍峨起伏的山脈上,聳立著一座高峰,海拔3771.2米,是青藏高原以東地區的第一峰。它以鶴立雞群之勢,冠列秦嶺群峰之首,以高、寒、險、奇、富饒和神秘,聞名于世,稱雄中華,它就是太白山。
欲觀秦嶺,必登太白山。常言道:“萬山磅礴看主峰。”
原以為太白山是以李太白之名命名的,其實不然。太白山名最早見于《魏書·地理志》,隋唐之后沿用至今。李白曾慕名而訪過此山,留下了“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的名句。杜甫登臨后也有詩云:“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山”。韓愈、柳宗元和蘇東坡等大家也都曾游歷過此山,并有題詠和遺跡。
還有兩個圣人,也與此山有關。一個是“謀圣”姜子牙。相傳武王伐紂后,姜子牙于拔仙臺封神點仙,自此,他就成了太白山主神,太白山就成了道教的天下,太乙真人的道場。
另一個是“智圣”諸葛亮。相傳諸葛亮在五丈原卒于軍中后,葬于太白山。其實諸葛亮的安葬之地一直是個謎,這與他的神機妙算、故意隱身有關。后人因為敬仰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都在爭奪他的安葬之地。
太白山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與山頂終年積雪、銀光四射有關?!端涀ⅰ份d:太白山“于諸山最為秀杰,冬夏積雪,望之皓然”。
我登太白山,有步名人后塵之意。但仰慕它“聞名于世,稱雄中華”,才是最主要的緣起。
人們熟知的“三山五岳”,是古人評選出的名山,太白山不在此列。但就海拔來講,這些山沒有一個超過太白山的。常言道,高處不勝寒。正值七月天,從山麓出發時,還是酷暑蒸人,行至山半腰,已是涼風習習,頗有秋意。及至到了海拔3511米的“天圓地方”處,已是冷風嗖嗖,儼然冬季。單薄的夏裝已經無法抵御寒冷的侵襲,不得不租用棉衣御寒。氣候沿山體垂直分布,在太白山十分明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它的真實寫照。有首詩把這樣奇特的天象描繪得非常到位:“朝辭盛夏酷暑天,夜宿嚴寒伴雪眠。春花秋月鋪滿路,四時原在一瞬間”。
站在天圓地方處的石臺上,環顧四周,極目遠眺,但見峽谷幽深,林海蒼茫,群山連綿,層巖疊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感,頓時激蕩在胸間。抬頭仰視,陽光明亮,天空湛藍,白云綿綿,去天三尺三、舉手可近月的崇高感,以及“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擔心,油然生在心田。“山至高處人為峰,海到盡頭天是岸”“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登泰山而小天下”等名言警句,一時間都從腦海里閃現。嘴里不由自主地吟誦起荀子《勸學》篇中的哲思妙語:“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古人已把登高望遠的感悟寫到了極致,吾輩只能頂禮膜拜,借以抒懷了。
這座山上獨有的第四紀冰川遺跡,蔚為壯觀。那被凍“酥”了的山石,從山頂傾斜而下,直達谷底,形成了長長的石河。山坡因此變得斑斑駁駁,如禿頂人的腦袋,赫然顯露出大片的不毛之地。
山脊上的一塊石碑,表明了這里的地理坐標:“秦嶺主峰太白山,中國南北分界嶺”。但這里與最高峰還有260多米的海拔差,步行時間需要4個多小時,晚上必須住在山巔,第二天才能下山。
我們已經沒有勇氣登上山巔了,只好隨意地沿著山脊再往上行走一段看看。行道臺階兩旁,喬木全無,只有高山草甸緊緊地貼在山體上,偶有一兩顆灌木散見于草甸之上,顯得十分搶眼。高寒地帶的植物我們從未見識過,幾種色彩鮮艷卻不知名的小花,很是惹人喜愛。這時我突然想起了“太白山上無閑草,認得草藥遍地寶”的說法,眼前這草、這花,是不是珍貴的草藥呢,不得而知。
強烈的紫外線灼燒得頭皮生疼,稀薄的空氣有點供氧不足,一個同伴已經出現了輕度的高原反應。
我們勉強走到小文公廟,已經氣喘吁吁,體力嚴重不支。于是集體決定放棄登頂,打道回府。因為還有三個小時的崎嶇山路,是我們難以走完的。此時,對“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訓,有了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
半途而廢成為此行的遺憾,山巔的無限風光也只能留在想象中了。
后據曾經登頂過夜的勇士們講,現在,“太白積雪六月天”的美景已經難以見到了。山頂融化的雪水,匯聚成幾個大小不等的高山湖泊,大爺海(太白池)最為知名。站在拔仙臺俯瞰湖面,湖水明凈湛藍,宛若仙女的翡翠飾品遺落在人間,又如人間遙望上蒼的天眼。山頂云蒸霞蔚,仙氣飄飄,氣象萬千。太白山被譽為“仙山”,的確名副其實,也名不虛傳。冬季,則冰雪封山,銀裝素裹,登高遠望,逶迤蜿蜒的山脊,酷似銀龍遨游在云霧間。觀覽此景,秦嶺之所以被尊為“龍脈”,答案不言而喻、比喻形象而又直觀。
若問我登太白山有何感,還得引用名言:一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二曰“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