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共享+”在文明中遠行

2021-08-13 10:07:10 作者:李 林 來源:
分享到:

一個文明的國家,將會以自身的言行告訴世界:現代文明,不是叢林文明的延伸;人類社會,不是動物世界的翻版。對于國家,文明是堅持正義、堅持和諧。國家強大,不恃強凌弱;國家弱小,不欺軟怕硬;國家有錯,也不文過飾非。對于個人,文明是外在有禮,內在有善。禮儀風度,是君子為人立世的文明坐標。禮儀是外化,友善是內心,這樣的個體精神組合成了群體意識,進而形成了國家民族的文明形態。

“互聯網+”加速了智慧城市發展,隨之也掀起“共享”經濟熱潮。當下,“共享單車”“共享珠寶”“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停車位”等一系列“共享+”項目開展得如火如荼,逐步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共享+”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也為社會節約了資源,可謂好處多多。

作為先行者,共享單車前段受了不少“委屈”,“我本服務你當行,奈何你卻不文明”。在城市里,共享單車使用者無視交通規則騎行、亂停亂放單車、隨意破壞車身,甚至據為己有等不文明行為如影隨形,造成這道城市文明新疤痕的根源,在于部分公民公德缺失和誠信缺位。而滯后的監管制度和維護措施總是“徒勞無為”,給“共享+”這個智慧思路添了不少堵,這就提醒我們,在享受“共享經濟”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該足夠重視隨之而來的不文明行為,應通過“共享+”企業的技術終端與社會制度及法律法規的完善,規范并引導使用者文明享受“共享+”帶來的健康生活。

“共享+”實現了過去“以買為主”的消費方式向如今“以租為主”的消費方式的創造性轉變。在企業不斷創新商業模式的同時,制度也應緊跟腳步。在我們大力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當下,政府應將不文明行為納入個人誠信檔案和綜合測評體系,將此數據作為最具權威性的管理工具,來約束公民行為。

公民是公共資源的使用者,是“共享+”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每一位公民都應樹立“文明”意識,使用好、保護好、愛護好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公共資源,唯有如此,類似“共享+”經濟的新興模式才能發展得更好、更遠、更健康,我們每個人才能享受到更便利、更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