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9月30日,劉向三出生于河南省鄧州市羅莊鎮劉崗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在革命的滾滾洪流中,他不畏艱險,一步一個腳印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自18歲離家參加革命,劉向三很少回到家鄉,但家國情懷??M于心,十分想念故鄉鄧州。
一回鄧州探母
1927年5月,劉向三到內鄉縣城馮玉祥的部隊當學兵,訓練不到兩個月就離開故鄉參加了北伐戰斗,開始了革命生涯。這一別故鄉就是23年。1950年8月中旬,劉向三由廣東省工業廳廳長調任燃料工業部煤炭總局局長。在赴北京的途中,他繞道回河南鄧縣老家探望古稀之年的母親。
回家的路很不好走,劉向三到許昌下了火車改乘汽車,后又坐人拉架子車,于8月下旬回到家中。事先約好在項城工作的弟弟也趕回家中,難得全家團圓、母子相聚,一家人激動得熱淚盈眶,老母親高興得殺雞、煮肉、炸油饃,一直忙了3天。
劉向三重走劉崗村熟悉的村路,覺得和在家時沒有什么變化,農民生活仍很貧窮,作為一名新中國的國家干部,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感社會主義建設任重道遠。
心系家鄉懷故土
1982年3月,73歲的劉向三從水利部黨組第二書記,第一副部長(享受正部級醫療待遇)的位置上退居二線,參加全國政協的工作和活動。
1987年夏,78歲的劉向三利用7月到北戴河和9月去重慶考察的間隙,順便返回闊別了37年的鄧州老家,視察了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閘和刁河灌區工程后,再次踏進羅莊劉崗村,故居已是人去屋空,物是人非,老人家眼含熱淚,心潮澎湃。
1995年10月,86歲的劉向三應家鄉政府的邀請,參加了鄧州市穰東鎮招商開幕式大會。次年,劉向三再次應邀回到鄧州視察水利工作。為鄧州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工程題詞:心系幽燕北調南水功千秋,情連鄧淅東贈西田義長久。
情系家鄉寫碑文
劉向三晚年在回憶錄《往事的回憶》中寫道:“經過將近30年的水電工作,我深深地愛上了水利電力事業。”他熱愛祖國的水利水電事業,情系家鄉。2006年6月6日,97歲高壽的劉向三,在左眼完全失明的情況下,依然為家鄉人民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陶岔引漢渠首工程(即今南水北調中線渠首)作《陶岔引漢渠首工程建設紀念碑文》,他滿懷深情地寫道:“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六日,丹江口引漢渠首在鄧縣(今鄧州)陶岔開工”;“一九七四年八月通水,一九七六年完成全部工程,并建設了河南省第一個引丹灌區。其時,國家經濟困難,群眾溫飽尚未解決,生產力水平低下,全靠人工鑿渠,鄧縣人民頑強拼搏,八年奮斗,完成工程量2500萬立方米;渠道最大深度47米,最大口寬500米,大閘凈高22米,閘底高程140米,完全滿足引漢至京津的規劃要求”;“鄧縣農村大部分勞力參加過工程建設,全縣投入資金一億多元,糧食九千多萬斤,為工程建設犧牲141人,傷殘2228人,鄧縣人民貢獻巨大,功績卓著”;“為陶岔渠首建設犧牲的鄉親永垂不朽!”
2007年11月5日1時37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劉向三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