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孝李賢

2021-07-15 10:56:21 作者:張宗成 來源:
分享到:

孝的本義是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引申轉指晚輩在尊長去世后,要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早期金文的“孝”,是一個小孩兒(子)攙扶著老人走路的形狀,用幫扶老人來表達“孝”的原意。

作為行為指導的孝道,主要包含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敬親和奉養好理解,侍疾指在父母生病和年老時給予照顧,立身即在自己成年之后要能夠自立自強,讓父母對自己放心,為自己自豪;諫諍,指直爽地說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善終主要指在父母死后,遵守一定的禮儀,盡量辦好喪事,讓父母有尊嚴。

明內閣首輔李賢的先祖為薊(薊縣,今天津市薊州區)人,西漢名將李廣后人。唐朝時,他的祖先在鄧州做官,因為喜愛鄧州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民風淳樸,便安家于鄧州。至北宋時,李家有兄弟48人,全家300余口,同灶吃飯,宣和年間被宋徽宗表彰為“仁義之家”,號為“長樂李氏”。

長樂李氏一貫有優秀的家風傳承。李賢的祖父李威,生逢亂世,以英武入行伍,軍功累官然能審時度勢,借故退隱,耕讀傳家,仁義賢德聞名鄉里。

李賢自小聰慧,喜愛讀書。7歲知向學,8歲就跟母親學習詩文,后入長樂嶺泰山廟私塾,學習刻苦。私塾畢業后曾在家務農,其間尊老敬賢,深受鄉里好評。宣德元年(1426年)19歲考中秀才,進入鄧州州學深造,六年苦讀,25歲時在河南鄉試中考得舉人第一名(解元),次年考中進士。李賢是鄧州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解元,并且是連捷考中的鄧州人。他為家庭,為桑梓爭了光,為后世學子樹立了榜樣。同為明內閣首輔的陳文贊譽他:“聲價赫然,遭遇蓋世。有功有烈,四達弗遲。其達伊何?日受主知。譖言匪悅,奇禍斯絕。況有異事,感化盜賊??诵⒖擞?,兄弟父母。其儀弗忒,哀榮光裕。”

正統十年(1445年)李賢任職吏部為屬員秩滿,由于工作出色,在考評中因“績最”升吏部考功郎中(正五品),誥封其父為驗封主事,母葉氏為安人。

同年七月二十三日,李賢的母親不幸病卒于家中,享年65歲。噩耗傳來,李賢悲痛欲絕,上書朝廷,請喪守制,并懇請吏部主官王直為母親撰墓志銘。李賢晝夜兼程返鄧奔喪。安葬母親后,李賢寫下七律《追思先母》:慈母殷勤歲月多,一門百口賴調和。堂前香暖雙姑饌,燈下聲寒五夜梭。釡祿方期延壽考,桑田忽訝變滄波。徒將富貴成哀感,罔極深恩可奈何。李賢居喪其間,為盡人子之孝,經常把年邁的伯父李良邀居家中,每次十數日,像對待父親一樣敬待伯父。

景泰四年(1453年)李賢結束考察四川吏治返京,順道探親故里,拜望親族,祭祀家祠。到家的第二天,又把伯父李良迎進家中,親奉寢膳至離家返京。

景泰五年,皇帝同時贈吏部右侍郎李賢祖父母為通議大夫吏部右侍郎及淑人、封其父李升為通議大夫吏部右侍郎及贈其母葉氏為淑人。天順二年(1458年),皇上賜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李賢誥命并封贈其祖父母、父母、妻子。天順三年皇帝封李賢父李升為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恩旨至闕謝恩。因子而貴至此,榮顯在當世為天下羨敬。

成化二年(1466年),李賢父李升病故。中國古代禮俗,官員遭父母喪應棄官家居守制,稱“丁憂”。落實離職守孝稱為終制。大臣丁憂期間,朝廷召出任職,或命其不必棄官去職,稱“奪情”。同年三月初九日,李賢上奏《乞終制》,皇帝不允。同年三月十日,李賢上奏《再乞終制》,皇帝不允。李賢為父奔喪,朱見深下詔予以起復。朱見深派宦官護行,為他的父親營葬。同年閏三月二十六日,李升按照一品官職的規制,葬于鄧州城西南(今鄧州市古城辦事處解放居委會)。五月初七,李賢回京后上奏《四乞終制》。當天奉圣旨:“卿言之再三,朕已具知。但委托尤重,宜體至懷。即日就任,慎勿再言。”皇帝不允并派使者宣示他的心意,李賢才入閣視事。

明憲宗朱見深,追封李賢的上三代即曾祖父李寬甫、祖父李威、父親李升同李賢一樣的官職。李賢的曾祖、祖父、父親上三代俱贈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曾祖母喬氏,祖母楊氏、孟氏,母葉氏,繼母常氏俱贈(封)一品夫人。自古至今,全國少有,鄧州只有李賢一家,盛譽之至,千古流芳。

李賢曾祖父及祖父的墳墓按一品官職規制,在其原籍長樂林(今林扒鎮小李營)西墓地重新設置石碑、石人、石馬、牌坊等。李賢墓在鄧州市龍堰鄉姚營村閣老墳村東。李賢及其曾祖父李寬甫、祖父李威、父李升四人在鄧州民間都被稱為李閣老,這三處四座墓地均被稱為閣老墳。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孔夫子曾在《論語》中三講孝道:其一“是謂能養”,其二“和顏悅色”,其三“繼志述事”。這三講闡釋了從物質贍養,到精神敬養,再到道義傳承的三重境界。李賢很好地做到了這三重境界,他不僅是一個盛世宰相,還是一個大孝之人。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