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據專家考察,廟會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當時稱為“社祭”,即在約定成俗的日子和地方,對某一神祗進行祭祀,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有了祭祀自然就有燒香之人,有了燒香之人自然就有商販貿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便形成了兼做集市的廟會。
三四十年前,在鄧州的每個鄉鎮,甚至一些大的村落都有各自特定的廟會。解放前的鄧州廟會,會期前幾天就有各地的商販云集而至,本錢大貨物多的商家往往布幕為廬,本錢小貨物少的商販則畫地為攤,準備貿易;水煎包、胡辣湯、油烙饃、炸油條各種小吃應有盡有,農器家具、衣服布匹、鞋帽百貨擠擠挨挨,賣針賣線、賣老鼠藥、賣大力丸的更是混雜其間。到了會期,趕會的人從十里八鄉蜂擁而來,或聽說書或看大戲,或買貨物或觀風景,十分熱鬧??梢哉f每次廟會,都是一次民俗文化的展覽,也是一次民俗文化的交流。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的廟會逐漸演變成為物資文化交流大會,成為繁榮地方經濟、滿足城鄉人民生活生產需求的大會。
鄧州三月十八廟會,原為農民趕會購買杈耙掃帚?;\嘴、鐮刀磨石麥秸帽等農業機具,以為麥收之備所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流的需要,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物資交流大會。
廟會是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也是每個人心中最難忘的鄉土記憶。
(左圖:鄧州市3·18民俗商貿文化博覽會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