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區古城路與新華路相交處的一處空場地,本來是閑置著的,也不知是何原因,突然有一天,市內的流動書攤都匯集到這里了。
這以后呢,距離市區一河之隔的大丁村里,像我一樣的孩子們,便心心念念著每個周日可以去流動書攤“蹭書”看了。無論是湍河的豐水期,還是枯水期,在大丁橋建起以前,乘船或是過橋都有危險的,可我們并不在乎。
這里擺書攤的有老年人、中年人,也有小年輕,他們大多用輕便的楊樹木材鋸下的薄木板裝訂成書櫥,有正方形的,也有長方形的,里面再用小的木板隔成小的方格,來擺放不同類別的書,比如小人書類、畫報類、雜志類、老舊藏書類等,擺放得齊整,就容易查找。書櫥的一邊就挨著地面,另一邊用兩根木棍支起來,來看書的人不用多彎腰就能伸手夠到想要的書。
也有細心的攤主,怕書會因掂來拿去的有損傷,就用橡皮筋綁扎固定,更高級些的,還做了透明的玻璃柜,把比較昂貴的書籍擺放到里面并小心地上著鎖。
小人書二分錢看一本,五分錢可以看一個完整的系列,一角錢一個下午所有的書隨便你挑選。規矩是規矩,我們這些娃娃愛扎堆兒,愛熱鬧,而大多數的攤主稀罕人多,會只收二分錢卻叫我們隨意翻看。我們自然歡喜,小板凳上一坐,給了攤主二分錢,一個上午或是下午,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那時候,《西游記》《紅樓夢》是我的最愛。當讀到唐三藏真假不分誤把妖魔當好人,無端斥責孫悟空時,我會恨得咬牙切齒,真想為孫悟空打抱不平,好糊涂好無用的唐三藏啊!當讀到黛玉牽掛寶玉深夜前去探望而不得進,誤會之后凄凄慘慘地冷月葬花魂時,我會和黛玉一同哭泣,心疼這癡情又專一的女子……
其他的,《水滸傳》《哪吒傳奇》《白蛇傳》等等,我也有讀,只是記憶都不很深刻。也許就是這些童年時期零碎點滴的閱讀,真、善、美和假、惡、丑,漸漸地根植于心,使我于文字有所領悟吧。
蹭書攤,有安心的時候,也有不安心的時候;有的攤主善良,有的攤主奸猾,總不叫我們多看。我和丁嬸的兒子小剛總是背過那些攤主,私下里交換了看,不過我們看著小人書,心里稍有忐忑,而離開書攤時總會偷偷地樂。也許,攤主是知道我們這小把戲的,只是表面上不說而已。
而今,有線無線網絡的普及,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方式變得多樣化,現代人離書越來越遠,擺書攤和蹭書,就更是遙遠的事情了。
偶有閑暇,走上街頭,不期而遇那些開著小車擺書攤的,我都會忍不住走上前去,翻找自己喜歡的書,靜下心認真地看上幾頁,也算是對舊日的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