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鳥同理,人無食,肚子饑;鳥無食,會挨餓,也會到處覓食。尤其遇到冬天大雪封地,夏秋季節陰雨連綿,鳥兒處境非常艱難,因無食,掙扎在生死邊緣。這時候,人們要伸出援手,給鳥兒送點吃的,幫它們渡過無食難關,會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進程。
我是個好動感情的人,聽到鳥兒們挨餓的悲鳴,會把小麥、玉米撒到院子里。起初,鳥兒們不領情,撒的食物一連幾天原封不動。我納悶,會不會是鳥兒們餓昏了頭,看不到食物?繼而又埋怨它們,以前與人類爭糧,人們變著法兒扎假人、燃鞭炮和敲鑼打鼓攆它們,還把麻雀列為“四害”之一。如今,國人經過多年反思,把麻雀列入保護對象,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沒幾天,奇跡出現了!鳥兒不停地從院子上空來回飛過,像是“偵察”。以前因貪食,被人逮住,不是關進“囚籠”,就是做了美食,造成不知多少的人為悲劇。殘酷的教訓讓鳥兒們變得警惕,吃食前感覺無傷害,才肯去吃。中午時分,只聽“呼”的一聲響,十多只鳥兒從天而降,落在撒食的空地上,頭也不抬地啄起食來,讓在一旁觀察的我不禁笑出聲來。
和鳥兒交友,并非一日之功。人交朋友還得知人、知面、知心,有個過程。人鳥交友,也需要有個交往階段。起初,鳥兒們怕我,不敢近食,我也盡量給鳥兒們創造一個安全的吃食環境,撒了食,躲進屋里。喂其食,不見其人,我稱為“距離喂鳥法”。仔細想,這種喂鳥法也不對,不接觸友誼何時能建立?就改變了方法,撒了食不再躲開,站在院子里接近鳥兒們。一天、兩天……時間長了,自然由生到熟 ,由熟成友。我想試試鳥兒們的膽量,它們吃食,我大聲說話,它們不怕;我走動,它們不驚,我走到它們跟前,它們視若無人。功夫沒白費,我終于和鳥兒成了朋友。
喂鳥的過程,也是賞鳥的好機會,會使你心曠神怡。鳥兒們的羽毛呈現出各種顏色:有灰色的雅典,黑色的莊重,白色的圣潔,更有黑紅白相間的華麗。再觀察鳥兒們的動作也十分有趣,它們有的動作穩健,如喜鵲走起路來大搖大擺,像紳士;有的好動,像調皮的孩子,如麻雀走路不是走,而是蹦跳,沒有三秒鐘的安生;有的能歌善舞如百靈鳥,像小女體型優美,婀娜多姿,唱起歌聲音嘹亮,婉轉動聽,給大自然增添了無窮的韻味。它們在一起有時竊竊私語,有時嘰嘰喳喳,像是給伴侶或對象傾吐愛的心聲,或是嘮嘮家長里短,也或是互道個平安……鳥兒們的世界是多么豐富多彩。
干啥都不易,想干成一件事更不易。要下定決心,更要堅持。我發現飛來吃食的鳥兒種類越來越多,從起初單一的麻雀,到現在飛來吃食的喜鵲、斑鳩、白頭翁、畫眉、百靈鳥……還有叫不出名字的,有八九種。隊伍不斷壯大,由原來的十幾只,發展到現在的近百只,陣勢壯觀。鳥多,自然喂的食物就多,起初撒幾把,現在撒一瓢還不夠。此時說風涼話的也多起來,有人說我憨,糧食喂鳥,不知賣錢;有人說我對鳥比對兒女都親,老了叫鳥伺候;還有人上門勸解,喂鳥的食物用于喂豬養羊,一年也賣個三千兩千的。任你風浪起,喂鳥心不變。我對兒媳說:“鳥兒是咱莊稼人的好幫手,一只鳥一天能吃幾百上千條害蟲,咱們生產的糧食也有鳥兒們的功勞,喂鳥,不僅保護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還能減少蟲害的發生,喂鳥的好處多。”兒媳扛來一袋小麥,笑著說:“喂鳥益處這么多,咱喂,喂完了再拿,我當你喂鳥的助手!”兒媳成了我喂鳥的幫手。
有付出,就有收獲??上驳氖区B兒們安營扎寨不走了,把院里的桂花樹、枇杷樹、萬年青以及竹園當成了家,筑起了巢穴,我們成了鄰居。傍晚,鳥兒們從四面八方飛落到樹上,歡天喜地的從這枝蹦那枝,那枝跳這枝,嘰嘰喳喳的叫聲像是說“謝謝”,更像舞蹈家在上演一場盛大的舞會,讓我看得如癡如醉。
黨的十九大繪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宏偉藍圖,眾人要團結一心,擰成一股勁,不當旁觀者,爭當建設者,藍圖變為現實,指日可待。我向鳥兒們發出邀請,只要到我家來做客,不管來多少,歡迎光臨,熱情接待!
喂鳥,賞鳥,看鳥舞,聽鳥鳴,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