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林教書,聽說附近有條河叫“柳楓河”,景色秀美,底蘊豐富,便有心去看看。正好偶遇閑暇,就一個人沿著社區大道,步行來到柳楓河,只見一條蜿蜒的河道自西向東穿過古鎮,宛如一條玉帶盤繞其中。
構林鎮史稱“構林關”,南通荊襄,北通宛洛,是古代軍事重地,明清四大名鎮之一。這里是豫西南的門戶,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各項指標均據鄧州前列,是國家綜合實力千強鎮。如果說一個地方快速發展需要引擎與借力,那么柳楓河為構林鎮的騰飛注入了鮮活的基因,走近柳楓河,就像走進了時代畫卷,讀它就如同讀著打開了的封塵歷史。
柳楓河是構林人的母親河,源自西部崗丘地帶,逶迤到漢水流域,它橫亙東西幾經波折,最后注入白河匯進長江。歲月淘盡塵埃,荊莽喚醒記憶,這里曾是古代戰場的烽火前沿,歷史的刀光劍影在此留下幾多征塵硝煙。
北宋滅亡后,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政權。據記載:在鄧州城南二十公里的地方有條東西走向的溝界,延綿數里。據說這條溝界就是南宋和金的地域分界線,正好通過柳楓河,是北上收復中原的橋頭堡。宋高宗為抵御北方軍隊,就派岳飛鎮守襄陽,岳飛派其長子岳云駐守于此,安營扎寨,習兵講武,這條河因而稱之謂“老營河”,概因兩岸多生柳樹楓樹之故,后來改稱“柳楓河”。
沿著柳楓河畔溯行,來到構林鎮西北高洼崗坡地帶,這里有戰國時期的墨城遺址,可見歷史端倪。那時諸侯混戰,天下大亂,當時屬楚國的疆域,主張兼愛非攻的宋國思想家墨子在此建城御楚,并游說于楚國,還與公輸班用沙盤推演攻防戰術,明嘉靖《鄧州志》記載的“黑土城”即指此地。柳楓河正好處于墨城外城墻的邊沿地帶,生活在墨城的三百弟子在河岸鑿井取水,挖道以防楚軍攻城,如今這里還留下多處古代戰爭的遺址,前些年村民在河邊耕地還撿到磚塊瓦礫,甚至銹跡斑斑的箭簇,而周邊出土發現的陶片、古石碑,酸棗樹和水井坊也都證明了這些。
乾坤浩蕩,歲序更替,如今的柳楓河兩岸被整治得煥然一新。這里水流清澈,游漁潛底,宛若綠色帳幔間的一束緞絨,淙淙流淌,穿鎮蜿蜒而去。岸邊亭臺廊榭,燈盞高懸,酒家厚味,風情獨特,成為觀光、休閑和娛樂的重要場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步伐的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的實施, 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提升。如今的柳楓河畔,二千多畝的袁崗社區脫穎而出,樹起新農村文明、和諧、發展的典范。生活在這里,人們吮吸著大自然清新的空氣,享受著城市化的便利,倍感愜意舒適。那高聳的“保持初心跟黨走”的匾牌格外搶眼,銘刻著黨領導全民和諧奔小康的幸福主題,幾位老人踩著綠茵的草坪,正幸福地進出養老院大門,一隊年輕人沿著環形跑道正在晨練……農民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多虧了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正確指引。
柳楓河見證著構林鎮的滄桑巨變。從古代兩軍對壘的前沿陣地到現代文明和改革開放的激流勇進,無不奏響高亢奮進的小康之曲,那奔騰的浪花豈不正是心中的澎湃和回響?原聯合國科教文化組織執行局委員、國家教育部副部長楊蘊玉女士,當代著名軍旅作家周大新及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兼作家李孟巖先生,以及獲得聯合國赴利比里亞特派維和勛章的李濤戰士等,他們都是構林人的驕傲,都是柳楓河養育的優秀兒女。這里地杰人靈,物華天寶,如今更催生大批志士鄉賢,他們以自己的努力和耕耘為構林鎮的發展譜寫著新的輝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柳楓河,你這鄉村振興的見證者,精神放飛的引領者,必將以博大胸懷放歌古老的構林大地,聚力新時代的開拓發展;柳楓河,你宛若一位深思的哲者,用睿智錦潤大地,用福祉普渡浪漫,用呼喚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