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越走越寬廣

2021-08-17 18:28:46 作者:高定杰 來源:
分享到:

魯迅先生有句話很經典:“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而自從有了路,交通工具就伴隨而生了。

世上的交通工具有多少種,我不得而知,但在近六十年的人生歲月中,所乘用的恐怕也不下十幾種。就個人的感受而言,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折射在交通方面的光束更為絢麗。

小時候,路是土路。在凸凹不平塵土飛揚的鄉村小路上,在小推車或架子車的吱吱嚀嚀聲中,坐在車上嚼著紅薯、豌豆角、玉米稈,小小的心一定像灌了蜜似的,像天上的鳥,像水里的魚,那份舒暢與自得,是長大之后再也沒有的。

牛車我坐過,就是有著高大木輪的那種。說起來,我與這種車還有著極特殊的緣分。不止一次地聽大人們說過,在我剛學會走路的那年,一輛裝滿土糞的牛車從我大腿根部碾過,當人們驚叫著把我抱起,都以為我小命不保時,我卻蹣跚而行,啥事沒有。人們都說,這孩子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少年時代,福倒沒覺得有,苦卻沒少受。出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對吃苦可能都深有體會,吃不飽穿不暖自不必說,單就出行一項,很長的一個時期內,行路基本靠腿。最流行的段子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南陽所轄各縣的領導干部去南陽開會,自帶行李,步行前往。一百多里路啊,聽起來滿是驚嘆!

后來有了自行車。那時的自行車堪比如今的寶馬,絕對值得炫耀,騎自行車下鄉,是身份的象征。等到鄉村有自行車,是1960年代末的事了,且鳳毛麟角,擁有者視其為珍寶。我家一鄰居,有全村唯一一輛自行車,車身纏彩帶,輻條串彩珠,每次騎完,連車轱轆都要擦洗干凈,然后掛在墻上,他老婆諧曰,比她還稀罕。你可以想想,這寶貝,不是知己至親,誰敢輕易開口借?

那時人們也因此練得腿功不凡,用腳步丈量百八幾十里路根本不在話下。我上初中離家十二里,上高中離家二十五里,一周一往返,從沒覺得累。然而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心境會隨著環境地位的變化而變化,腿還是那雙腿,路也還是那條路,而在我去外地上學之后,我的那雙腿卻走不動那條路了。每到假期返鄉,縣城至家的路總是讓我發怵,因為此時的兩種方案都是兩難選擇,一是花兩毛錢坐那種由解放牌卡車改裝的客車,在塵土飛揚的土路上顛簸十多里再步行八里;二是借一輛自行車直接騎行到家,但卻有看人臉色聽人閑話之虞。十余公里,咫尺天涯,回家之難成了我的心底之痛。也因此故,上班后添置的第一宗大件物品就是自行車,雖然那是我大半年的工資,但卻沒有絲毫的不舍和猶豫,有的只是激動,那種激動絕不亞于今天買一輛小轎車時的心情。當然,自行車現在已成尋常之物了,除了騎行愛好者,沒有人再記起自行車曾經的風光。但當年中國被譽為自行車王國,街頭上自行車如流水,煞是壯觀。那時我覺得,世上最美的享受,莫過于騎車的愜意與瀟灑。

如今的交通不僅與過去的幾十年已不可同日而語了,“日新月異”一詞應該是我國交通事業飛速發展的最好注腳。先是摩托車替代了自行車,后來電動車替代了摩托車,眼下不僅家用汽車普及了,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也已延伸到了縣城鄉鎮。日常出行,只需在手機上輕輕一點,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各種交通工具隨意選乘,無論天涯海角,皆可朝發夕至。時空的相對縮短,使得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像一個小村莊。

我生活的豫西南小城,過去被稱為河南的“西藏”,交通極其不便。我記憶最深的是,夏天走在去南陽的路上,那是全縣唯一的一條瀝青路,溶化的路面能粘掉鞋,汽車行駛在的路面會留下轍印并滋滋作響。而眼下,高速公路繞城,三條鐵路縱貫,昔日去省城七個小時的車程,如今乘高鐵一個小時即達。坐在風馳電掣的高鐵上,憶起曾經坐車的不易,常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去鄭州,坐汽車需從早晨到傍晚,顛簸得灰頭土臉、五內顛倒。坐火車也不輕松,那只能插進一只胳膊的售票口前人山人海,非身強力壯者不能為之;列車門更是常常因車內人太多而不能打開,這時就需有人將乘車人從車窗外推入;車內人滿為患,舉步維艱,我曾有從南陽站到徐州不曾挪腳的經歷。此情此景,每當言及,孩子們覺得是天方夜譚,而我卻唏噓不已。

以前總認為,司機的職業十分神秘,能將汽車這么個大塊頭操弄于股掌之中,但從未想過,自己此生也能駕馭車輛。然而,就在五十二歲那年,我竟然考取了駕照,這令我感慨萬千,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生活在當今盛世中國,什么樣的奇跡都會發生。

奇跡時刻都在發生。據報道,中國擁有完全技術產權的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列車已經下線,飛速發展的科技常令我的想象力落伍,不知未來的路,會展現怎樣的精彩?但我始終堅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腳下的路會越走越寬廣。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