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飯量

2020-12-17 11:26:27 作者:張建軍 來源:
分享到:

飯量,即吃飯的數量。飯量大,也就是吃里多,反之即為吃里少,飯量小。下面我想說說我所親身經歷的一些事情。

我是農村娃,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小時候我就飯量大。五八年大躍進吃公共食堂,后因自然災害人們都吃不飽飯,那時我只有四五歲,奶奶在食堂做飯偷偷給我帶回一個用榨過油的芝麻餅做的窩窩頭,我狼吞虎咽吃下后,她問我還能吃幾個,奶奶說我伸出三個小指頭,意思說還能吃三個。

小時候那些年,農民種地都是靠天收,用的是農家肥、倒墻土(即舊房倒墻后的土),糧食產量低,種的小麥一畝地僅能收三二百斤。兒時的我能吃上白面條、白蒸饃,也就是用小麥面做的面條和饅頭,那真的比現在人吃燒雞、紅燒肉還香。

小麥產量低,種紅薯產量高,當年農村人為了填飽肚子都大面積種植。紅薯面、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事我見過,且有親身體會。早、中、晚三頓飯都離不開紅薯,真的吃的鼻子眼都是夠的。

記得兒時的農村人,光靠吃紅薯,長紅薯膘的人很少,而飯量大,大肚漢的瘦人眾多。

當年只有十來歲正長身體的我,早上紅薯稀飯能吃三大碗,午飯紅薯糊湯面條也是三大碗,晚上吃很多蒸紅薯還餓得睡不著,你說我飯量大不大?

我吃的多消化快,肚子好餓。放學后第一時間常往灶火(即廚房)跑,我清楚地記得奶奶那時常說我的那些話,“吃飯不等中(即做熟飯),吃奶不等驚(即奶水流出)”“上輩子餓死鬼托生的”“一天到晚肚子跟狼掏一樣的,再過個六〇年肯定先餓死你”“黑了(晚上)吃恁些抓哩(干什么),去拽地里(犁地的意思)。”這些話我感到雖有埋怨,但更多的是愛和家中糧少而無奈的表達。

上高中時,我在學校吃住。早上吃個紅薯面饃,一碗包谷糝再加二分錢蘿卜絲,不到十二點早就饑腸轆轆,常隔窗遠眺,盼望看大門管敲鐘的老李伯早點打鐘,盡快下課吃午飯。

一九七四年底我報名參軍,如愿以償穿上了軍裝,走進了軍營,吃上了軍糧。記得當年部隊的伙食標準,每天0.47元,糧食45斤。新兵月津貼6元。我在四川當兵,每天都能吃到白花花、香噴噴的大米飯,按說應該感到心滿意足了。不過河南人都好吃面食,像面條、餃子、饅頭、肉包子應是我們北方兵的最愛。

剛入伍,當我第一次看到連隊炊事班蒸的白面饅頭,沒有菜也真想吃它七八十來個,但常礙于面子,害怕老兵笑話新兵蛋子吃恁多。后來熟悉了軍營生活,才敢放開肚皮吃。有一次炊事班蒸肉包子,幾個北方兵比賽看誰吃的多,比拳頭還稍大一點的包子,我吃十個就實在吃不下去了,但有一個戰友竟吃了十三個。

想想那時候我咋都吃那么多。一是“半樁飯倉”正長身體,在部隊摸爬滾打體力消耗大。其二還是那些年人們生活條件差,尤其在農村一年四季吃飯很少沾腥葷,關鍵是肚子里沒有油水啊!

看看現在人們的生活。天天吃細米白面,沒有肉都不知道飯咋做哩。有肉有菜的飯還說這沒味,那不好吃。尤其是孫子輩們,平時喝牛奶吃面包和水果,不少父母和爺奶外公外婆,還怕營養不夠,四五歲了吃飯還往嘴里喂,見到孩子吃到嘴里咽到肚里,還拍著巴掌鼓勵。為啥大魚大肉他們都不想吃,因為他們不知道餓是啥滋味啊!

說說、想想、看看,總里來說現在人民生活真的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愿人們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切記不忘初心,因為“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定還要奮力前行,去創造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