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河南

2020-10-04 15:09:58 作者:張宗成 來源:
分享到: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朱熹評論他“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毛澤東評價他是“辦事而傳教之人”。他一生生活、學習、從政共64個地方,為官38年,任職22地,調動25次。其中在河南15年余,死后長眠于河南伊川萬安山下。河南成就了范仲淹,范仲淹也把他的聰明才智和大部分精力獻給了河南,為河南和全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河南是范仲淹的成才之地。1011年,22歲的范仲淹辭別母親,只身到應天府(河南商丘)書院求學。在這里,他“五年未嘗解衣就枕”“晝夜不怠,冬月疲甚,以水沃面,至以糜粥繼之” (宋史·范仲淹傳)。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過商丘朝拜圣祖殿,萬人空巷,范仲淹的同學也都跑去一睹天子真容,只有范仲淹一人在學舍讀書。同學問他為什么不去,他回答說,書念不好,看看皇帝也沒用,書念好了,他日再見也不晚。這件事充分顯示了他胸有大志,勤奮惜時。經過苦讀,他終于在27歲那年中了進士,成了天子門生,于1043年在天章閣受到宋仁宗單獨召見對策。

河南還是范仲淹初掌教鞭的地方。1026年,范仲淹因母喪寄靈于應天,丁酉期間,受留守晏殊邀請,執教應天書院,在這里他實踐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河南汴梁(今開封)是當時的都城,在這里范仲淹經歷了他宦海生涯里的四起四落。他做京官的時間累計五年零七個月,第一次1028年12月任秘閣校理后轉殿中丞,他“每感激論天下事,總奮不顧身”,曾諫為太后祝壽,諫垂簾聽政的劉太后還政于仁宗,被貶為山西河中府通判。1033年3月,仁宗親政,召回范仲淹任右司諫,他敢與天子爭是非,反對廢黜郭皇后,惹怒仁宗,再次被逐出京城。1935年秋天,仁宗迫于內外清議的壓力,召回范仲淹,并升任天章閣侍制,其間他曾權知開封府,使京城“肅然稱治”,讓希望累垮他的推薦者愿望落了空,結果仍被弄權的呂夷簡進讒言以朋黨的罪名,第三次被貶出京城。

范仲淹抗擊西夏有功,被擢任樞密副使,后任參知政事。其間他辦了一件中國歷史上的大事,即推行慶歷新政,大刀闊斧地推進以吏治為核心的改革。還改革考試制度,均公田,重農桑,減徭役,革除了不少積弊,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因為觸動了權貴的利益,仁宗在保守勢力的壓力下退縮了,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僅經歷了一年多便夭折了。

改革失利后的范仲淹自請宣撫河東,次年落職邠州。1045年十一月,范仲淹因病申請獲準,調到氣候相對較好,醫療條件優越的善地鄧州。在鄧州,他懲惡揚善,政簡刑清,孜孜民事,重農桑,興水利,很快鄧州大治。在此基礎上,他整治百花洲,創辦花洲書院,興學昌文,開鄧州千年文運。慶歷六年秋,在百花洲旁的春風堂內,他一氣呵成,寫出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古今中國人崇尚的千古名句。

作為一個政治家,范仲淹心憂百姓,為民謀利,這才有了慶歷新政,為20多年后的王安石變法開了先河。

作為一個教育家,范仲淹執教應天書院,管理最高學府國子監,在鄧州花洲書院親自講學,培養了大量人才,探索了人才培養的若干規律。

作為一個文學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名動天下,顯示出精巧的構思,美妙的語言、意境和深邃的思想。河南的歷史文化和進退經歷造就了范仲淹的思想情感;鄧州的社會人文環境和名勝靈氣催生了他泉涌般的文思。

范仲淹生前曾葬母于河南洛陽,死后隨葬于伊川。這是他孝敬母親的行為,也是尊崇先賢姚崇的舉動,更是他熱愛河南的最好的證明。

時至今日,時代需要我們弘揚憂樂思想,擔當精神。我們河南人有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先賢范仲淹的言行,尤其是在河南15年留下的點點滴滴,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