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紅薯收獲的季節,城市的街頭巷尾,到處可以聞到烤紅薯香噴噴的味道。
小時候,家里那2畝薄地無法打出更多的糧食,填不飽饑腸轆轆的肚子,好在家鄉出產紅薯,紅薯伴隨著鄉親們渡過難關。家鄉的土地雖長不出富裕,但紅薯卻是滿坡滿地生長。
每當秋天來臨,紅薯秧就開始慢慢枯黃,紅薯像耐不住寂寞似的,把泥土拱成一個個小包包,有的泥土還裂開一道道縫隙,鮮紅的紅薯露出一大截,吸引人們的眼球。這時,便是挖紅薯的季節了。于是,家家戶戶就用這紅薯來打發陰陰沉沉的日子,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它。當時有一句順口溜:紅薯面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
因為紅薯成了主食,勤勞的母親為了讓我們吃飽,就變換著花樣給我們做紅薯飯吃,切成片,曬干,再打成面。紅薯面,母親就能給我們做出好多的花樣,讓我們吃得津津有味。每到晌午,母親把紅薯面加水攪拌和滋潤后,捍成薄面片,切成細條,放鍋內蒸好,散開。每人盛上一碗,用蒜汁一攪拌,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過年時,母親弄好餃子餡,把紅薯面和好,捍成片包好餃子,在鍋里一蒸,又是一頓不錯的年夜飯。最省事兒的是,母親把紅薯面拍成一片一片的,做成鍋貼餅,再炒一盆子白蘿卜,鍋貼餅吃著是又香又甜……
記得我十歲左右,父母外出有事,晌午沒回來,我去做午飯,把紅薯洗凈,用刀砍成塊子,煮了一鍋清水紅薯塊后,又找來蘿卜,本來想切成細條條,怎奈刀功不濟事,后來都切成了粗粗的“板凳腿”,撤了些鹽粒兒,當菜吃。開飯了,弟弟妹妹們興沖沖地每人盛了一碗紅薯,但看到我切的蘿卜條子,都嫌粗,拌得沒滋沒味,大家都不吃了。晚上母親回來,弟弟妹妹爭相向母親形容我做的飯,我臉上火辣辣的。唉,第一次做飯就這么失敗。
我最喜歡的是烤紅薯。有時,去灶間燒火,就會偷偷拿兩個紅薯放在灶膛里烤,烤熟了裝在書包里帶著上學;有時,星期天去野外拾柴,我們這些小孩還結伴到田里筑小窯洞燒紅薯吃,弄得手臉都是灰??墒?,不管怎么變換花樣,紅薯吃多了,不僅胃脹,而且還吐酸水。
上高中時,學校食堂經常蒸四種饃:白面饃、紅薯面窩窩頭,我們稱為“黑桃A”、白面兌玉米糝蒸的花里卷饃和白面與紅薯面蒸的饃,家里人省吃儉用,讓我吃白面與玉米糝蒸的花里卷饃,一直吃到高中畢業。
后來,日子逐漸好轉了,紅薯就不再被家鄉人當主食了,只作為雜糧偶爾吃上一次,紅薯主要用來喂豬,人們能吃到白面,再也不愿吃紅薯了。到了城里,總覺得家鄉的豬肉比城里的香,大概是紅薯作飼料的緣故吧。
再后來,我參加了工作,離開了家鄉,家鄉的鄉親們也因為紅薯價格便宜,漸漸種得少了。有時候,我想吃紅薯,就在小城買一兩個烤紅薯過過癮。
有一次,一位老中醫對我說起紅薯,說它營養豐富,能生津止渴,清熱解毒,清腸助消化,有健胃強身、美容養顏甚至抗癌之功效,我暗暗稱奇。
于是,我利用休息時間回老家,在老屋后開墾出一塊荒地,父親幫助施了土肥,買了薯苗栽上,父親一有空就去松土、鋤草。為了控制薯藤瘋長,需要留主藤去掉支藤、提薯秧,促使紅薯快長大,終于盼到紅薯成熟了。在一個暖暖的星期天,我回老家,找出生銹的“老虎抓”,用了整整一個上午,收獲了滿滿幾大筐紅薯。我用摩托車馱了一塑料袋紅薯回城,剩余的全留給家里,因為父母也喜歡吃紅薯,雖然他們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罪,隔段時間還是喜歡吃點紅薯。也許父母和我一樣,有紅薯情結吧,因為在那些年月,如果沒有紅薯的話,不知人們該怎么活命。
晚上,當我把一盆蒸紅薯端上桌,滿屋飄著濃濃的紅薯香味。不知是長時間沒有嘗到紅薯了,還是在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一個紅薯下肚,竟然覺得味道特別新鮮。這紅薯甜里帶香,香里帶甜,甜香過后還有一種讓人陶醉的美妙。一旁的妻兒也一個勁地說好吃,兒子還埋怨我以前講故事騙他說紅薯如何如何的難吃,這回他倒羨慕起我的童年來,餐餐有紅薯吃,真叫幸福!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笑過后我在想,不管紅薯好吃也罷,難吃也罷,但愿那些以紅薯為主食的日子,永遠成為一去不復返的記憶。
唉,紅薯,充滿甜蜜與苦澀,難以忘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