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我居住的小草河邊,有一種鳥的鳴叫聲,極像叫著“扣——,扣——”,婉轉悠揚,然而細聽,卻似乎帶著一種淡淡的凄涼哀傷。
移居城市多年,幼時的田野之趣、大自然之聲已經相去久遠了,記憶中,這種鳥叫聲未曾聽過。但妻說,這鳥是杜鵑,從前鄉下多的是??墒嵌霹N鳥不是老叫著“割麥插禾”或“豌豆垛垛”嗎?我有些疑惑。問度娘,方知杜鵑鳥有十幾種,其叫聲也有單聲、雙聲、三聲和四聲之分??磥硎俏夜侣崖劻?
杜鵑是一個有故事的鳥,這一點我是知道的。在諸多版本的故事中,有一則故事流傳甚廣:周朝末年,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在其百歲時,洪水為災,民不聊生。此時楚國荊州有個叫鱉靈的人,死后尸體逆江而上,至蜀復活,望帝見此人有異能,任其為相,命其治水。鱉靈不負眾望,親力親為,鑿巫山,開三峽,除水患,興水利,為民造福,功莫大焉。望帝念其功高,便禪讓帝位于他,自己則隱居山中。望帝生前愛民如子,教民務農,死后化鳥,仍體恤民苦,春天到了,就鳴叫“布谷、布谷”,提醒人們及時播種。至五黃六月焦麥炸豆之時,鳴叫更甚,晝夜不止,急切地喊著“割麥插禾”“豌豆垛垛”,讓人不誤農時。這神鳥便是杜鵑,因其口腔上皮和舌部皆為紅色,人們說它是為農事操碎了心,啼得滿嘴流血。因此農人對望帝變化的杜鵑鳥很是敬重,在蜀地甚至有跪拜杜鵑鳥的習俗,杜甫居成都草堂時就有詩曰“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
好凄美的故事!好忠義的鳥兒!每每聽此,我都心生感慨,人變鳥,鳥憫人,人敬鳥,人鳥情深,這是多么溫馨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然而對于杜鵑鳥,我小時候卻十分厭惡,因為在每年的麥收季節,晝夜都能聽到它的叫聲,在它的叫聲中,我會非常不情愿地被大人們帶到麥田,在驕陽下干累人的農活。后來聽老師講“鳩占鵲巢”成語時,又知曉杜鵑有一惡習,它將卵產于其他鳥的巢穴,并將人家的卵推出巢外,讓人家為其孵化育兒,這不僅僅是品行不端,簡直就是謀殺!實在是可惡可恨!
幼年的童真已成為美好的回憶,人鳥和諧共處竟也成了過往。由于人類對環境的肆意破壞,對大自然的恣意掠奪,人類也受到了大自然加倍地懲罰。山洪泥石流、大旱大澇、沙塵暴等極端惡劣天氣,使人飽受痛楚,也令人猛然警醒,近些年的打造綠水青山活動,讓天藍了,山綠了,水清了,鳥也回來了。
杜鵑鳥來了,杜鵑花開了。杜鵑一詞很有意思,它既指杜鵑鳥,也云杜鵑花,傳說杜鵑花的紅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的,“杜鵑啼處血成花”“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這樣的詩甚多。還有大量的詩是寫子規的,子規是杜鵑鳥諸多別名中名氣最大的,其叫聲像是“兒歸呀”,六、七月間鳴叫更甚,極其哀切,猶如盼子回歸,所以杜鵑又名子歸和子規。李白的“又聞子規啼夜月”“楊花落盡子規啼”,杜甫的“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等名家名詩,讓人們對杜鵑鳥寄托了更多的情感。我想,沒有哪種鳥能像杜鵑鳥這樣,千百年來讓眾多的文人墨客為之作詩吟唱,讓廣大的黎民百姓為之敬仰崇拜。
不過,近日在河邊鳴叫的鳥,在我的記憶里沒有概念。勸人勤于農事的可能是雙聲和四聲杜鵑,子規也許是三聲杜鵑,這種叫著“扣——,扣——”的應是單聲杜鵑吧。我一邊猜想著,一邊在河邊尋其行蹤,可它總是隱于林中,只聞其聲,不見其蹤,偶爾從樹枝間悠忽而過,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終不識廬山真面目,一連幾天毫無所獲。妻說,別忙乎了,你看不到它的,它是一個小姑娘變的,極怯人害羞的。她給我講了一則雖然老套但卻令人心碎的故事:一男子妻死再續,后妻心腸歹毒,對己出的兒子視如珍寶,待夫之親生女兒則極盡虐待之能事。乖巧的女兒忍辱負重,不僅勤于農活家務,并且孝雙親悌幼弟,在其父面前從不吐露后母半個破字。有一日,后母歹意又生,竟在飯中下毒欲置小女于死地。善良的小弟發覺后暗中與姐姐換了飯碗,中毒身亡。姐姐悲痛欲絕,咬舌自盡,死后化鳥,整日呼喚弟弟的乳名“扣——,扣——”,只喊得口吐鮮血,其狀凄慘,其聲悲咽。我深深地被這故事震撼了,如此的姐弟情深!如此有情有義的杜鵑鳥!
杜鵑鳥的故事,讓我對它產生了極大的敬意,年少時對它的一點芥蒂已不復存在,況且我從林業專家那里得知,杜鵑鳥是益鳥,每年能消滅大量的害蟲。至此我突然明白了,人們賦予杜鵑鳥這么多優美的傳說,與杜鵑鳥有這么深厚的情誼,完全是緣于杜鵑鳥是人類的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