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弦雜彈》是井子先老師經過十年打磨而完成的一部長篇回憶錄。全書分十個章節,從“故鄉滄桑”中的苦難少年到“人生巔峰——高中教師退休”,近六十多年的往事回憶,實屬不易。
春節閑暇,我慢慢品讀。隨著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不知不覺走進了故事的場景中。
我到《桑榆之光》約一年有余,和井老師也是在這里認識的,僅僅是通過每月短暫的例會接觸。印象中井老師說話爽快、耿直,骨子里有點倔強、愛較真。
隨著我對《老弦雜彈》的閱讀,一個歷經磨難,不屈不撓又奮發進取的知識分子形象,矗立在了我的心中。應該說,井老師十年磨一劍寫該書,個中艱辛可想而知。
該書運用文學體自傳與白描的手法,敘述了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的成長歷程,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和畫像,是一部井氏家族的發展變化史,也是豫西南整個社會乃至故鄉的發展變化史。反映了豫鄂兩省交界地帶的鄉土風情、人文歷史風貌、世俗文化等。雖是自傳記事體裁,但作者匠心獨具地打破時空順序,恰當的史料銜接和故事場景轉換,較高的語言駕控能力、方言、俗語妙語穿插運用,為自傳文體注入了新鮮血液,把故事盤活了。
該文中的方言、俗語:“皮笊籬不漏湯、抬夯要抬高、抬高不累腰,紅薯碼子、木連連、支擱、一碗一疙瘩,吃完再差掛。藏老木兒、打瞎驢兒、挑老兵、杉木腿、騾子駕轅馬拉套、女人當家瞎胡鬧等等,足以說明作者深厚濃郁的生活積淀和對方言俗語的深度挖掘,大大增強了鄉土氣息,既貼近生活,又接地氣,可讀性更強。
書中寫道:“進了屋,我一眼看見里間的椽坊上掛了一股抓(方言:很多,用繩子拴在一起)曬干的紅薯碼子,便有點喜出望外,就站在床上踮著腳摘上面的小紅薯吃,看得母親眼睛酸酸的”。割柴草的描寫:“割一個柴火個要跑好大圈子,割到小上午。肚子餓了、鐮刀也鈍了,就坐下來磨磨鐮刀、吃點干糧,找幾棵小蒜,在石頭窩里找點水、美美地一吃一喝、躺在地上曬曬日頭、然后伸個懶腰,擤擤鼻子,咳出發黑的痰,喊上兩嗓子,再滿山跑著繼續割柴”。
通過這些濃郁鄉土文學語言的描述,把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豫西南貧困所致的饑荒狀況描寫得入木三分。也正是這些親身經歷,才打磨出作者骨子里永不服輸的果敢與堅強。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得好:“這個窮苦的年輕人在那里飽受赤貧的辛酸磨難,貧窮就如熔爐,偉大才智都會在其中煉得純潔和永不會腐蝕,正如鉆石那樣,能夠經受千錘百煉而永不會粉碎”。
我國傳統醫學《中醫》陰、陽平衡的基本觀點,源于《易經》。陽者剛而健、陰者柔而和,中醫根據陰陽辨證施治,同時結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氣候變化的特點,陽盛則生熱,陰盛則生寒,寒到極點又會出現熱,熱到極點又生寒,這就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因此,中醫認為陰陽平衡是判別人體是否正常的主要依據。無論是建筑中的相地立基、風水勘與,負陰抱陽,對稱限定、正負空間、虛實、動靜的結合,都包含了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由此,才使中國的建筑雄偉壯觀,和諧中又透出動感,美輪美奐,如山東曲阜、北京故宮、頤和園、蘇州拙政園,武漢的“雷神山”“火神山”的寓意等等。
最后,我想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略做改動,送給井老師。
“青年時代我渴慕聲名,然而當我費盡平生之力獲得這一切的時候,面對鏡中的白發卻增添無限悲哀”。但對于井老師,當面對鏡中的白發一定會增添無限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