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碎碎念

2020-06-18 10:35:42 作者:王文雅 來源:
分享到:

“又是一年端午到/粽子飄香龍舟鬧/田野地頭割艾蒿/香囊平安袋走俏/大人小孩佩戴好/護佑安康步步高……”順口溜從小孩嘴里飛出來,提醒著大人們,該為節日做準備了。

煮熟的粽子和各類咸蛋在大街小巷里飄著香味兒,刺激著你的味蕾;路邊有老鄉在兜售修長的竹葉、扎成小捆的青艾蒿,他們蜷縮的身影讓人不禁心頭一熱,漾起感動;流動的三輪車,被紅艷艷的香囊點綴成了花車——端午節到了!

記憶中的端午節,總是和農忙聯系在一起,甜的咸的雞蛋、鴨蛋、鵝蛋、大蒜煮熟后,被盛在竹篩里,蒙上毛巾“蓋頭”,送到地頭。父母沾滿泥巴的雙手來不及到地頭水溝里清洗,搓搓拍拍,在胳肢窩里捋捋,抓起就吃,咸蛋紅油欲滴,夾在蒸饃里噴兒香!

家鄉鄧州,“煮大蒜”的習俗一直沒丟,白白胖胖的熟大蒜,入口即化,驅除體內毒素,提高身體免疫力,益處多多。

端午節這天,家里的大盆、小桶、圓缽都會被派上用場,一任倒影淺淺,一汪清水盈盈。這是母親的功勞,凌晨她就開始“乒乒乓乓”忙碌起來,全家人的洗漱,全天的飲用水,乃至睡前的洗腳水,都來自這太陽未露面時存下的“圣水”,能驅病強身,保吉祥安康。

家鄉的廚娘們,還特意在這天抖下蒸饅頭用的酵母,用高粱稈拍子晾在外面,接受節令的賜予和“圣水”的洗禮,酵母晾干后存放在棉布口袋內,掛在屋檐下,蟲子不蛀,久放不霉,味道不變,能用好長時間呢!用這些酵母發面蒸的饅頭香甜、虛軟。

奶奶是被家里人尊寵的“老閑倌”,地里活兒不讓她沾邊。端午清早她總會崴著小腳,夾上鐮刀,拿個筐子,去坡里割艾蒿,帶著露水的艾蒿被她插在門頭上,可以避邪驅病,護全家安康!

艾葉還是《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為數不多的幾種藥材,可以驅寒暖體,溫經止血,驅蚊祛病……奶奶手巧,會蒸“青饃”,把嫩艾葉搗碎擠出汁水,和在面里,這樣蒸出來的饅頭呈淺綠色,更加筋道,還透著清香。如今想來,“青饃”與某地的特色美食“青團”有異曲同工之妙。

端午能吃上粽子,也就是近幾年的節日福利。小時候,一斤糯米與一包粽子,價錢的懸殊讓父母咋舌,他們情愿稱點糯米塞點紅棗拌上紅糖,經過籠屜的“吞云吐霧”,大人孩子就解了饞!剛上班時我也舍不得買現成的粽子,問問聞聞看看就行了?,F在呢,偶爾買現成的,多半時間自己動手包,咸的甜的都有,花生紅棗葡萄干的,牛肉味兒的,翻著花樣做,且個頭大份量足,特意讓老人和孩子都嘗嘗鮮。

“香草雄黃,一年一趟。”貨郎走村串戶的吆喝聲也提示著老人,要給孩子做香囊嘍!針線笸籮里的各色布頭在奶奶的手中演變成元寶、掛墜、大公雞、長命鎖、扳腳娃娃……白生生的高粱稈被剪成均勻的小段,串聯起花花綠綠的夢想,陳艾葉、雄黃讓香囊清香提神,驅蚊消災,掛在脖子里,頗有幾分《石頭記》里“寶哥哥”的神氣呢!

近幾年,隨著艾灸保健業的興起,各類養生館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以中醫的手法濟世救人,普度眾生,艾蒿是一大功臣喲!

如今,家鄉地頭溝邊的艾蒿很難找到了,集約化種植模式也應運而生,零散收購點遍布城鄉,艾絨加工點與日俱增,農民朋友的錢袋子充盈了許多。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佳人相見一千年。”新時代佳節的慶祝與傳承,理應讓端午味兒更濃,由創新意識引領,文化味兒更加厚重。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浣溪沙·端午》正穿越千年警醒我們,雖享清寧世日,勿忘報國壯志!?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