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巷口進去,恍若進入了某個農村小鎮的集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巷道兩旁,是各種服裝店、便利店、網咖和小餐館,比門面更多的,是散亂擁擠在路兩邊的小攤販,一副名為“生活”的圖畫,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
巷口豐臺包子店門前,圍著一群人,等著買各種鮮餡兒包子;大臺北冷飲店,年輕人的最愛處,一杯卡布奇諾,一杯檸檬水,一對小情侶便能度過半天的浪漫時光;隔壁的五谷豆漿,營養美味,總有不少人光顧。
做雜糧煎餅的攤位有兩家,一直覺得那對中年夫妻烙的餅最好吃。男的負責在熱鐵板上燒菜,主要是海帶絲和土豆絲,女的負責烙餅。女攤主技藝很熟練,只見她先在煎板上刷一層油,麻利地從身旁的面盆里,拽出一塊發好的雜糧面糊,扔在煎板上,快速用木鏟把面糊攤平,與煎板同大。待面餅攤均勻了,從旁邊的紙箱里拿個雞蛋,在案邊輕輕一磕,“嘩”一聲打在面餅上,攤勻,撒上咸菜,撒上蔥花,放上炒熱的海帶土豆絲,也可以按照個人的口味要求,另加肉腸,脆骨之類的,當然價錢要貴個一兩塊錢的。接著漂亮的女攤主折疊三分之一面餅,在折疊處涂上甜面醬,在甜面醬上加一塊脆餅,脆餅上加一片生菜,然后從兩邊折疊面餅,卷起,再把卷起的煎餅從中間切斷,兩段疊一起。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不過兩三分鐘,香噴噴的雜糧雞蛋肉腸煎餅就做好了。
巷子對面是一所中學,每天,好多學生上學前放學后把小攤圍得嚴嚴實實,也有一些上班族排隊等著,夫妻倆忙得不亦樂乎。我問他們,生意這么紅火,收入不錯吧?夫妻倆靦腆地笑了:小本生意,利薄,勉強養家糊口吧,也沒別的什么好做,這個做習慣了。他們有一個兒子,說到兒子,夫妻倆話多了起來,兒子爭氣,大學畢業,在省城找到了工作,雖然剛上班工資不算高,但一畢業就能在省城工作,他們知足了。
一個初冬的早上,我走過小巷,看到只有男人出攤,問他妻子為什么沒來?男人說,昨晚家里來了客人,客人走后,妻子又發面,又備菜,準備停當,已經很晚了。清早天冷人少,他一個人忙得過來,就讓妻子多睡會兒。
如果哪天,他們沒有出攤,就有一些顧客開始嘀咕:怎么回事呀?會不會是他們家里有事?不知明天來不來?怨嗔之中分明多了一些擔心和掛念。這對夫妻做的雜糧煎餅,已成了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路邊一輛三輪車,車中間一塊板子上放著大小不一的土豬肉。沒有超市肉類柜臺的冰箱,太陽下,案子上的豬肉閃著新鮮的光澤。我買了二斤排骨,付了錢,臨走時,老板好心地送我一根豬大骨,說這個骨髓油多,配一起熬湯營養好。想想超市里,一根蔥都要計算價錢,而小巷,嘈雜凌亂里卻藏著濃濃的人情味。
也曾在影視里見過江南的小巷,狹窄清幽,兩邊高高聳立著一棟棟粉墻黛瓦的老建筑,地面鋪滿青石板。讀到戴望舒的《雨巷》,不自覺地,又將小巷與油紙傘,與那位結著丁香般愁怨的姑娘重疊在一起。
這條我走過無數遍的小巷,不是江南的小巷,也沒有丁香一樣的姑娘。彌漫著煙火氣的小巷,喧囂、真實,平淡、溫情,還原著生活最本真的樣子。它的煙火味道,滿盈著光陰的故事,俗世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