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地作證

2019-12-20 09:27:17 作者:李永先 來源:鄧州網
分享到:

2019年的冬天與往年沒有什么不同,12月7日是大雪節,失約的雪花興許還在路上。冒著清晨寒冷的濃霧,我們驅車艱難地來到趙集鎮林頭村。

20世紀80年代后期,林頭村校油泵的村民們像一股洪流,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籌資金,別親人,背起行囊走四方,以鄧州人的“二火山”精神,懷著對貧窮的厭倦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走上了艱辛的創業之路。

心中有夢想,前途就會一片光明。時光荏苒,30多年過去了,在趙集鎮校油泵人員最多也是最早的村,歷史之手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什么樣的印痕?林頭村村容村貌發生了怎樣的改變?那些外出人員目前現狀如何?我們走進林頭村,進行一一探訪。

抹不去的記憶

冬天的太陽灑下清輝,霧靄隱去。

在林頭村黨支部書記杜寶山的陪同下,我們在村里走了一圈。寬闊平整的水泥路,稍顯雜亂但卻十分整潔的農舍,難得農閑的農民,祥和溫馨的村莊,在冬天的陽光下有些靜謐。

“我們村的房舍參差不齊,沒有規劃好,土地流轉了近四分之一,年輕人都出門了,家里就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杜寶山說。

回到村部,早已等候在這里的幾位老人站起身。據杜書記介紹,這幾位老人是他特意召集來的,想讓他們講講村子的過往。

苦難和貧窮有時候就是烙印,深深地印刻在經歷者的內心。

窮則思變。84歲參與了陶岔會戰的杜森祖說:“在那個紅薯面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穿衣清一色,通訊、電視沒有,東方紅拖拉機拉著大伙需要奔波好幾十里才能看一場露天電影,扎堆聽廣播新聞的窮日子中,大家都在想方設法改變生活,捏椅子,包沙發,全村幾乎家家都有斧頭和鋸子。后來,大概是1983年左右,兩個條件促成了我們村向校油泵的轉變。”老人點了一支煙接著說,“一是我們村有一個南陽油泵油嘴廠的親戚,杜生祖一家最早從事校油泵;二是我們村杜姓是一家,你帶我,我帶你,也就是三年的時間,全村校油泵迅速發展起來了。”

“我是1963年嫁到林頭村的。”80歲的何彩霞是林頭村小學退休教師,她說:“那時候,都窮,全村泥土墻,草苫房,幾片土瓦房頂上。吃沒吃,穿沒穿,過節也難見白面。缺燒的,到處撿柴;缺吃的,處處挖菜根,還真別說,菜根當時是最好吃的,比紅薯干強多了。”

在村里當了31年村干部,已70歲的杜長明接過話茬:“這些都是大實話,土地承包到戶以前,村里哪有什么好一點的房屋,道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果遇到連陰雨天,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派上了用場。外邊大下,屋里漏雨,外邊不下了,屋里還在嘀嗒。應該是1986年左右吧,全村會校油泵的親戚一伙,朋友一幫,都外出校油泵了。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全國各地,還真風光了二三十年??纯船F在,住房從草房變青磚瓦房,又換樓房,甚至不少戶住上了別墅;出行從地蹦的‘11路’,換了自行車、摩托車,到如今的小轎車,生活變化之大,說是翻天覆地,一點都不夸張。”

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時候還真應了一個“逼”字,也許正是由于靠種地填不飽肚子的原因,生活求變的林頭村,才有了70%的住戶或攜家帶口或獨自一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里,走出了家門,匯入鄧州十萬校油泵大軍的隊伍。

刻骨銘心的創業

金窩銀窩不如窮窩。這句話對于所有林頭村外出校油泵的村民來說,體會是最深的。

30多年了,可以毫不客氣地講,是校油泵改變了林頭村,也富裕了大部分走出村子創業的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油泵?校油泵實際上就是對油泵的維修。油泵是一種既輕便又緊湊的泵,有直列式、分配式和單體式三大類,不管哪一類,油泵的關鍵在于一個“泵”字,泵油的數量、壓力和時間都要非常精確,并且按照負荷自動調節。

油泵是一個加工精細,制造工藝復雜的部件,堪稱發動機的“心臟”,油泵一旦出現故障,機動車是會“趴窩”“罷工”的。

“沒有引進,就不可能有林頭村的今天。林頭村的變化,也真實地反映了趙集鎮近40年的‘三次發展浪潮’:20世紀70年代后期的小磨油、80年代的捏椅子和包沙發,以及80年代后期至今的校油泵。”趙集鎮黨委副書記劉德坤說。

杜傳波的妹夫張守合原來在南陽油泵油嘴廠工作,也正是由于他的引進,林頭村校油泵的隊伍才壯大起來。如今第一、第二代校油泵人,大多數已經轉行,或從事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或轉向電子產品行業和保健領域,而第三代校油泵人,也正活躍在神州大地上。

世間很多事情,大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談及創業,已過甲子的杜傳強感觸頗深:“我是去的云南,生腳踏生地,舉目無親。租一間房屋,中間隔開,前邊是油泵油壓試驗臺和工作臺,后邊是廚房與臥室。維修一個油泵從拆卸到組裝,耗時4個小時,夏天蚊蟲叮咬,冬天手腳凍得麻木,那時候,從沒有想過掙多少錢,只是考慮別讓全家人餓肚子。”

天道酬勤。在全國各地只要你看到“南陽校油泵”這個標志,就知道他們大多數都是鄧州人。

既然走出了家門,就一定要干出點成績來?;谶@樣簡單而又樸素的道理,從林頭村走出去的陳德超、杜傳波、杜傳強、杜保春、杜啟明、杜申曉、杜承舉……他們以鄧州人吃苦耐勞的秉性,書寫出一個個林頭村人不一樣的人生傳奇。(待續)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