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古釣臺,沿徑向上攀移,但見嶺崗明秀,林巒蔚起。上行百步,必有曲直兀凹之態,春澗鳴瑟,流淙潺湲;坂坡上,春花簇簇,清芬陣陣;石縫里,幽篁飄逍,清暉熠熠。遠遠近近的植被,點綴著粉紅的色塊,清越的禽鳴,檢驗著山的空靈,也印證了隱士、禪家的依賴。
驀然前瞻,見一石窟,天然鑄就,這便是我向往已久的仙人居——子陵洞。
洞門兩翼果木生香,紫蘿擁圍,牽牽絆絆,竭誠挽客。世間事各有緣,一見子陵洞,浮想油然而生,都知道南陽故事多,特別是王莽攆劉秀尤為傳奇,諸如“麥仁湯”“馬齒菜”“螻蛄救主”“猛虎救駕”等,婦孺皆知,故事撻伐的是漢賊,歌頌的是光武。新莽末葉,嚴光助劉秀起兵,遭莽軍追擊,為避鋒芒,引秀躲于此洞,追兵去,二人出,見洞前風光無限,依山傍水,嚴光嘆曰:“此地乃修身養性之佳地也!”
公元25年,劉秀于河北千秋亭登基稱帝,首先想到嚴子陵,急需他上朝輔政……然帝王想錯了,嚴光喜歡的是禪家的自在,希求的是山中的休閑,遠離是非,自得其樂。
想光武帝久尋不見,也委實可敬,只能哀嘆:“奈何!奈何!奈若何?!”
不妨說說山洞吧,凡山,好洞是仙家的;孬洞是虎狼的。依我看,富春山早有夫子大隱的石屋,且未聞還有什么虎窟狼穴。移步洞門,猛覺舒坦,空曠的山懷向遠處伸展,物色在縹緲中漸近漸遠,時而有幾枚含笑的空花忽隱忽現……這也許是我對空靈界的初感吧。洞質為石灰巖,自然所造,狀如廊,頂高暢,上下不規則,一若天工;深百步,倘擺筵七八桌亦無所不可。雖無樓臺細畫,廣庭雕案,也無美姬姣從,寶光珠器,唯得清幽消閑足矣;僻壤而適人,清寞而快活!其功用良多,除閑住外,可避禍,亦可防空。
1945年, 侵華日軍面臨窮途末日,如喪家之犬,盤踞在鄧縣的日軍,從不減弱空中威勢,不時出動飛機,對湍水一線進行批次轟炸。于是,山洞承載著庇護百姓的重大使命,當警鐘一響,南麓群眾都分別遁入子陵洞和毗鄰朝陽洞內,安然無恙。
從子陵洞上行,見兩個坑。1960年以前,此處健生兩株漢柏,雄古偉奇,蒼翠蔭翳,可以說是富春山的旗幟和生命的象征。兩株樹冠毗連無隙,遠遠望去,活生生猶如青龍劈空,使得山上山下的人們都一齊振作歡呼。嚴公很是愛柏,常常肅立相看而忘歸??上г陴I殍之年(1960年),兩株古木為趙崗大隊群眾所伐,聰明的隊長用它們換回一卡車酒糟,使全隊人丁無一作殍。樹亡山哭,人亦哭,一切解釋仿佛都沒必要,畢竟人命關天。
子陵洞的光輝,形同日月,這里面飽含著漢明兩代兩位洞主的光輝,以至千萬崇拜洞主的百姓涌起愛戴的火焰,都一同燃燒在富春山的極頂。
李袞有《尋子陵洞》詩云:“嚴陵古逸人,飄搖幾千載。老樹柱危巒,流云變光彩;霜高石洞開,水嚙釣臺在。落落悵遺墟,狂心蹈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