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兒子回來,總要去看望他外公外婆,走到半路,母親來電話,讓我們不用買菜(回家買各種菜是我的習慣),我說已經買了,我打趣兒子:“你在你外婆眼里永遠是貴賓,永遠是孩子,我們可從來沒享受過這待遇。”
走進家門,看到桌子上擺滿食物,桃子、梨、葡萄、雞腿、羊肉等,兒子很不好意思,要求外公外婆下一次別太奢侈,搞得像參加“國家級宴席”。
我們在廚房忙碌,很快一桌子菜肴端上,都是兒子喜愛的菜類。母親說這個菜好,那個菜新鮮,這菜要多吃,那菜要嘗嘗,吃得多身體就好,身體好了就能好好學習,將來好成才。
我驚訝母親說這話時措辭得當流暢,話語不多的母親,在孩子們吃飯時成了“外交家”。
自從做了母親,我從一位不會做飯的“菜鳥”轉身成了“廚師女神”,似乎有超強本領。為讓兒子吃上一頓可口的飯菜,我能夠待在廚房忙上半天。有時,為購買他喜歡吃的菜類,早早到集市轉悠,希望遇到新鮮沒有農藥殘留的農家人種植的蔬菜。為了營養合理,我挖空心思變換花樣,盡可能每一頓、每一天不雷同,好像每一件我做的事兒,都是以往母親的重復。
母親的母親去世很早,母親很小就學會做飯。艱苦歲月,她能將簡單的飯菜做成色香味俱佳的大餐。我有了兒子,母親把她的愛傳遞下來,要將外孫養得結結實實,她用芝麻油、雞蛋、雞胗皮、糖和面,做成香甜可口的雞蛋餅,還教我土豆的N種做法,以及豆腐白菜的合理搭配。
母親對兒子自小吃飯特別擔憂,常說的話是:“看看把孩子養得瘦成這樣,想辦法補充營養,當媽的必須重視做飯。”
對妹妹和我不靠譜的飲食習慣,母親不知道嘮叨多少遍“不好好吃飯,身體受虧,害自己。”“等你們老了,就知道營養跟不上,身體不好,多做難。”然后逼著我們倆多吃、吃好,才心滿意足。
我曾厭煩母親為吃飯無數次絮絮叨叨,妹妹與我同感。后來母親說,從前吃不飽,夜晚翻來覆去睡不著,因為我們姊妹小,擔心營養不良,她把爸爸拿回來的糧票換成粗糧,用玉米面、紅薯面給我們做饅頭或面條。生活稍好些,那些年我們上學,糧食大部分交到學校,家里留一點,勉強維持。母親有嚴重的胃病,是饑餓留下的禍根。
母親給我們講吃不飽夜夜無法安睡的煎熬,也講白面饅頭、花卷、黑窩頭。從我記事起,父親微薄的工資和補貼的糧票,母親就有精打細算善于調配的本領,生活的貧困和嚴重的胃病,使母親對食物充滿敬畏之情。
古人說,人生三大美事,吃飽飯、睡好覺、抓癢癢。吃飯放在第一,父母希望兒女吃好喝好的愿望不難理解。其實,在你我心里,何嘗不對食物情有獨鐘?驅車百里,只為一頓傳說中的美味,幾個人相約,聚在熙攘的餐館,享受廚師的手藝,三五知己,把酒言歡,訴說衷腸,在美食滋養中優哉游哉。我的母親,不過是把對食物美的感受理解為兒女飽餐一頓的快樂。
母親仍關心我們吃飯,我也是做了母親的人,關心子女的飲食,也許是天下母親表達愛的一種普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