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者誠實守信也,是指不虛偽,不欺詐,忠誠正直,遵守諾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誠信,是立身之基,經商之本,治國之道。
誠信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求學、做人、處世的基石。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認為這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管仲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講誠信的人,天下的人都愿意與他交往。“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無信不立”和“喬布一諾”“退避三舍”,這些流傳千古的箴言典故也都表現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梢?,誠信早已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成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在現代社會,誠信是人際往來、商業交易、政府履責等方面不可逾越的紅線,過去人們在商店前懸掛“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牌子,市場管理者設公平秤,今天講的契約精神,都是講誠信的表現。一個人如果不能誠實守信,就會逐漸失去別人的信任和幫助。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守信、公平交易,必定會被消費者所拋棄,讓自己名利俱損。如鴻星爾克、白象就以誠信和擔當收獲粉絲無數。
誠信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法律層面更是一項民法原則。我們要求手機號、微信、QQ、銀行卡、火車購票等實名制,并與個人征信掛鉤,就是踐行“誠信”這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依法治國的國家意志的體現。一個人如果征信上了黑名單,連坐高鐵、坐飛機、住酒店等都成了問題。一個企業只有講誠信,才能長久不衰。誠信是一種無形資產,又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保障,誠信能贏得顧客,贏得效益,贏得市場。
誠信能換得誠信。以誠待人者,人亦以誠而應。這也是我們平常說的“以心換心,人同此心。”《菜根譚》中也有句話實為處世之箴言:“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點;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肯信任別人的人,雖然別人未必都是誠實的,但是自己卻先做到了誠實;一個常懷疑別人的人,別人雖然未必都是虛詐,但是自己已經成為虛詐的人。是啊,待人以誠,將心比心,則人也可能得己以誠,就能以誠換;即使有人不以誠待人,也終會遭到輿論的譴責,人們將不再信任他。
熱衷于通過欺騙手段來獲取自己利益的人,其實,他仍心存僥幸,看到的是眼前的表面利益,在喪失誠信做人原則的同時,也必將受到道德和法律的正義審判。
當然,如果面對歹徒,為了自?;驊蛺簱P善,我們也要靈活機智地應對,不能迂腐地對壞人講誠信。另外,信守承諾,生活中也不要輕易許諾,不然許了諾又做不到,就容易失信于人。
總之,誠信乃立身之本,我們要樹立誠信意識,用誠信關照他人。愿誠信之花永遠盛開在你我的心田,盛開在大家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