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到南陽七一游園時,不由眼前一亮。
十幾年前初次去時,只有東門和南門,門口是只能容一人通過的不銹鋼隔離通道,感覺很不方便。這次不一樣了,門口及四周護欄全部拆除,行人進出游園,有不少出入口,便利多了。
七一游園比較袖珍,被兩路一河環抱呈三角形,南邊是七一路,東邊是文化路,自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的是梅溪河。因此人們稱為三角公園。又因其臨著七一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人將其稱為七一游園,如今已定名為七一游園。
游園靠近七一路旁邊的是一排高大挺拔的雪松,茵茵綠草如毯。園內簇簇女貞,四季綠葉常青,間或穿插種植了紫薇花樹,供人休息的長廊上方是一個花架,攀援而上著經年的紫藤花,顯然她們已是久居此地的老住戶了。有居民稱,春天紫藤花盛開,一串串紫色的花蕊懸掛在綠葉藤蔓下面,風鈴般迎風搖曳,在和煦的陽光照射下,格外絢爛明艷。紫藤花喜愛熱鬧,她們扎著堆兒怒放,每串花間距非常近,密密匝匝呈簾幕狀,掛滿整個花架,串串花兒迎風搖擺,你推我攘地上下左右舞動,如同紫色的瀑布,吸引廣大居民前來觀賞。
在游園里,發現有幾棵一人合抱粗的榆樹,它粗壯高大,枝葉繁茂,生機盎然,很是顯眼。不禁感慨良多,如今在農村都很少見到的榆樹,卻在城市游園里巍然挺立??吹剿?,能勾起一些美好或苦澀的回憶,尤其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時的榆樹是寶樹,榆錢兒、樹葉、甚至樹皮,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游園提升改造中榆樹沒有被除掉,這是決策者的良苦用心,也是留住鄉愁的一種具體體現。
城市游園的功能意義,除了觀賞自然景觀的美好,還有其內在的使用價值,那就是能夠為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創造更多的幸福。七一游園把游園觀賞自然景觀之外的意義挖掘出來,并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游園中間有個廣場,所謂廣場,其實是相對意義上的,由于整個游園本身就比較狹小,廣場自然也相應地成比例縮小,看起來和普通住宅的兩間臥室大小差不多。廣場周圍是綠色的景觀樹,高低錯落地把廣場包圍起來,大約七、八十平方米的廣場,卻成了一群熱愛跳舞的人們施展自我的平臺,無意之中也成了游園的一大亮點。
一臺可充電音箱擺放在旁邊一較高的地方,音響一開,隨著悠揚的樂曲聲,我的目光被好幾對在廣場跳交誼舞的大叔、大媽吸引,只見女士們穿著鮮艷的服裝,男的都是一襲黑衣,成雙成對,輕移腳步,踏著節拍,翩翩起舞。從他們的臉上,我看到了他們發自內心的笑容,他們沒有粉絲,居民與游客就是觀眾。旁邊一個身材苗條,身穿黑色連衣裙的女士,正在耐心地教一位男士舞步,一招一式很是用心,男的也很配合,汗濕衣衫地認真練習。
在公園的西側,梅溪河岸由過去的土坡改為混凝土澆筑而成,半坡還有供人散步觀水的親水步道、護欄,河水清清,唱著歡歌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去,河岸上也有護欄、花樹,太陽能路燈,健身步道。以前的梅溪河是臭水溝,當時也不知道叫梅溪河,多么充滿詩意的河名啊,只有現在的環境和設施,才配得上梅溪這個稱謂,實在令人流連忘返。
緊臨梅溪河岸步道的樹蔭下,一老者面前放著一桶剛剛熬制好、冒著熱氣的黑乎乎膏液,正用小勺一勺勺挖出往一巴掌大、攤開的圓白布上倒,抹勻后往身旁一裸露上身的中年男士腰部貼去;旁邊不遠處,一位六十多歲的大媽,正在認真地為一老人腳趾縫滴藥水,后邊依次還坐了兩位老人,這大概是治腳氣修腳的;大媽身旁一位老人戴著墨鏡,在面前地上鋪一紅布,兩個大大的黑字“觀相”,一看就知是算命先生,半天也沒見有人來找他觀相,沒有生意,人顯得無精打采。
再往里,健身器材上有人在鍛煉、樹蔭下有打牌的、下棋的、唱戲的……游園顯得既熱鬧又安靜。
歸來路上我在想,雖然七一游園面積不大,卻能滿足群眾健身、休閑、娛樂等需求。街頭“小游園”,轉角“小花帶”,承載“大民生”,賦能“復興夢”,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