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亙古的教導踏破時空,穿越而來。流傳千載的傳統孝道,任憑朝代盛衰興亡,不變的是哪一句句先賢智語: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在,不遠游……
回首千載華夏,以孝為先,書寫傳承。
猶記“臥冰求鯉”“彩衣娛親”,猶記《陳情表》中字字懇切,難掩深情。孝作為最基本的道德標桿,衡量著中華兒女,古代的官員一逢父母喪事,必主動辭職服喪,尋常人家多設家祠,為先祖貢奉瓜果,敬獻香火。正是因為孝的存在,中國自古以家庭為單位,而不以個人,孝連接著親情,烙印著血脈。
凝視泱泱中華,以孝為先,彰顯人格。
企業高管李之春辭掉年薪十幾萬的工作回到社區,甘心情愿做了一名電工,只為陪伴老母度過她人生最后的時光;山東的年輕女孩徐媛為給身患白血病的父親捐獻骨髓,狂吃肥肉四個月,硬生生從苗條的90斤增肥到130斤;同濟大學生假期幫環衛工父母掃街;清華學霸申請帶病上學……孝的感召,從未消失。在呼喚回歸傳統的今天,我們欣慰地看到,融于我們骨血中的孝心,并未因時代的浮躁而消退,反而更加顯現出動人的風采。
開始吧,孩子,百善孝為先,請開啟你的感恩與真心。一位剛剛生產完的母親“自傳”令人感動:“我問醫生是男是女,醫生說是女孩。我說這一點兒都不好,不是因為重男輕女,而是在未來某天,她也要承受這般疼痛,孕育生命,這讓我太心疼。”母親的愛,親切而細致;父親的愛,寬厚而隱忍。因為這份無私的關愛,所以,孩子,開始吧,用微笑認識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在,不遠游。
一代文學宗師季羨林晚年在他的自傳中寫道,他此生最遺憾的事,莫過于母親去世,自己未能陪伴在側。因為出國留學,社會動蕩,戰火頻仍,待他回國時,家里再無母親的氣息,只余孤獨的墳丘。新的社會環境下,我們不會被迫不能回家盡孝,但交通便捷,機會多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拼,只留給父母空巢。百善當為孝,此種情景下,愿你時刻銘記家中盞盞燈火,掛念父母蒼蒼白發。
百善孝為先,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應是九州之上華夏兒女心中不變的情懷。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以耐心去認識關懷你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