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26日,鄧縣人民政府組織數萬民工在鄧縣陶岔(今屬淅川縣)石盤崗舉行開工誓師大會,陶岔渠首大會戰從此拉開了序幕。
新年過后,鄧縣每個村的人馬都開進工地。桑莊公社安眾大隊(今屬小楊鎮)陸新東父子解放前是給地主家做長工的,1948年鄧縣解放以后,共產黨依靠貧下中農鬧土革,翻身解放他參與革命的積極性更加高漲,當選為安眾大隊貧農會委員。早在陶岔渠首開工之前,在楊營的幸福渠八角堤等農村水利工地上,陸新東帶領安眾大隊民兵連,就是身先士卒爭當先進的典范,后在文化革命初期受到沖擊批判,靠邊站。到了陶岔渠首工地,陸新東被任命為連隊指導員。
趙化道老人曾三次去參加陶岔會戰每次半年。講起來安眾大隊民兵連渠首會戰時期場景,印象最深刻的是連隊的四把鍬板。每把鐵鍬的板面寬近一尺、長二尺,重有十來斤。一鍬板蹬下去,帶土就是幾十斤重,蹬完一鍬板,裝進車里,接著再蹬,使動起來如轉動的飛輪。這四把鍬板的活兒最累,人們都是爭搶著干,但四把鐵鍬總是被連隊干部搶走。幾乎每次都在陸新東、馮廷全、馮付勝、趙清秀四個人的手里,前三個人身高魁梧個子大,后者做事干練有勁頭。他們以爭奪“四把鐵鍬”實際行動贏得大家的認可,鼓足了連隊的干勁。
鄭紅源談起陶岔工地上的馮廷全,說:“他穿著一件白洋布大褲衩,早晚褲衩就像泥披子,濕漉漉往下滴水,流的不是水,全是汗。當時都是光脊梁,背上曬得烏黑發亮,汗水從上身流到大褲衩上,浸濕了大褲衩后往下滴呀!”四個鍬板挖土裝車,六七把鐵锨鏟土,連里干部爭著干重活,其他的人自然是信心倍增、干勁十足。大家拉車的拉車,推車的推車,或者在車前拉繩子出捎。”
文革初期安眾大隊在梁寶三家成立民辦初中,馮廷克和馮付倉是初中主要授課老師。其初以大隊為營時,安眾大隊民兵營需要征調一個連長,馮廷克就從學校來到陶岔,任八隊連長。陶岔渠首會戰后期馮廷克和馮廷全搭檔帶工,最苦最累的是在彭橋的引丹主干渠工地。他倆帶頭拉土方,車子裝得特別大,一車可以拉半方土以上,有千斤重呢。
當時分配給安眾大隊民兵連的任務是長寬各五十米的渠道開挖,要求深度大概有五米。一個時期,由于后方生產忙,以及打通北寨門和搶修戰備公路S335省道安眾橋工程,能夠排到干渠的人數驟降下來。人數少,任務重,安眾大隊民兵連一貫是先進,又不能落后別的村莊。所以連隊干部馮廷全、馮廷克就和大家加班加點,帶領大家艱苦奮斗,保持戰斗業績,保住先進連的榮譽。
安眾民兵連黨委負責同志就是以四把鐵鍬,吃虧在前的精神,把整個連隊凝聚成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在陶岔會戰的6年中,安眾大隊各中隊青年輪番到民兵連參戰,連隊繼承發揚一貫先進的光輝傳統,曾榮獲集體一等功,桑莊公社民兵團(后為桑莊公社民兵營)戰斗業績第一名,經陶岔工程總指揮部和鄧縣革命委員會推薦,榮獲國防部授予的南陽地區第一屆“四好連隊”,并到南陽地委參加了首屆南陽地區“四好連隊”“五好個人”表彰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