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總會買些吃的帶上,說也奇怪,這其中紅薯是老娘最喜歡吃的,遠比魚呀肉呀的更能討她的歡心。好在從秋季紅薯上市到春季紅薯發芽的相當長時間里,都可以在超市里買到,紅薯買不到了可以買紅薯干或者紅薯粉條,老娘都一樣高興。
我關于紅薯的記憶,從記事的時候就開始了。那時候老家戶戶都種紅薯,剛開始是本地白瓤的品種,生吃著哏哏的也不甜,后來引進了黃瓤的553品種,個頭小了但是生吃著脆甜,放學回家沒有饅頭就啃個生紅薯,感覺也可擋饑。
紅薯因種植方式、時間的差異分為芽子紅薯和秧子紅薯。芽子紅薯用的是紅薯圃子里培育的紅薯苗,農歷三月中下旬在春地里栽種的,成熟得早,口感還好。秧子紅薯是在麥收后的某個雨天,剪下芽子紅薯長秧上的一段龍頭種的,秧子紅薯比芽子紅薯往往晚成熟一個半月左右。
紅薯好打理,不生蟲不打藥,頂多在根部撒些草木灰和農家肥,中間為防止瘋長,翻兩次紅薯秧,幾個月后紅薯的根部就膨大成一個小鼓包,這也就到了挖紅薯的時候。此時天已轉涼,一部分紅薯拉回村里儲藏在挖好的紅薯窖里,另一部分則要趁天用刨子刨成紅薯干,曬干后儲藏在家里的頂棚上。刨紅薯干有專門的工具,在一尺來寬的木板頂部兩邊各釘有木條,兩個木條中間再固定一寬刀片,刀刃朝內,與木板有寬度可調的間隙,刨紅薯干時需要掌握好力度,握緊紅薯用力推向刀刃,一塊切好的紅薯干就落到木板下面,熟練的轉眼間就可以把一個大紅薯刨成十幾塊紅薯干,而生手是絕不敢輕易嘗試的。刨出的紅薯干就撒在剛露出麥苗的地里晾曬。為加快日曬風干紅薯干的速度,小孩們便要下地承擔起翻紅薯干的工作,就是把那些疊在一起的紅薯干分開或者翻面。天冷,又不想起起蹲蹲,有時干脆手就縮到袖筒里,手里拿個木棍來回撥拉,天氣晴朗的話,幾天就可以把紅薯干曬透。最怕的就是曬的中間某個半夜突然變天,這時候一家人就要緊急出動,連夜打著手電或者馬燈著急忙慌去地里拾紅薯干。紅薯干收到家里后,往往會被儲存在家里搭好的頂棚上,一來節省空間,二來通風干燥。相比儲存在窖里的鮮紅薯,紅薯干可以保存更長時間。
窖里的紅薯、頂棚上的紅薯干成了莊戶人一年重要的食物來源,常見做法就是紅薯塊、紅薯干熬苞谷磣,除此之外也是想著法兒做著吃,蒸紅薯、烤紅薯自不必說,還可以把紅薯干打成面后上鍋蒸成窩窩頭,或者把面團壓成餅子貼在鐵鍋周圍做成鍋貼饃,蒸的時候再順便蒸上一碗面辣子出鍋后蘸著吃,倒也別有風味。要想再吃出點花樣,還可以把剛出鍋的窩窩頭放在一個專門的擠壓器具里,擠出類似窩子面樣的面條,然后澆上青辣椒段、蒜泥、香油等制作的調汁,味道也是不錯的。至于吃上社旗縣用紅薯打成淀粉再深加工做成的三粉(粉條、粉皮、粉絲),再做成時至今日風靡大江南北的豬肉燉粉條,那可是只有年節時才可享受的美食。
紅薯在豫西南一直都是重要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大,受益人群多,在生活困頓的時代可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很多嬰兒就是靠吃烤紅薯養大的。更不要說紅薯葉下鍋可以當菜葉,紅薯秧喂豬養羊,甚至那看似無用的紅薯碼子也舍不得丟棄要留著打成豬飼料,看來紅薯還真的全身是寶哩。
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紅薯不但沒有退出人們的視野,反而因為紅薯品種、口感的升級和生紅薯熟紅薯都有抑制癌癥功效的傳聞而身價不菲,才上市的紅蜜薯賣到了兩塊多一斤,紅薯干更是賣到了五塊錢一斤。說實在的,見到飯店里在賣那些色澤金黃的湯汁蜜薯和烤紅薯,忍不住還是想嘗一嘗。嗯,味道還真是不錯喔!
老家夏集的鎮上前幾年開辦了一家粉條廠,利用本地量產的紅薯進行深加工生產三粉,使得紅薯的身價進一步提升,不但滿足了人們對綠色環保美食的向往,也讓鄉親們的錢袋子更鼓了。聞之更覺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