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車俗稱“拉車”,也叫“板車”。在八九十年代以前的農村普遍流行,每戶每家都要有一架,有的人口大的家庭會同時擁有兩架,有大檔小檔之區別,有長棚短棚之劃分。
架子車用結實的木材做成,兩邊裝有兩個像自行車那樣的輪子,兩根長而平直的車把,中間有一根結實的襻繩。拉車時人站在車把中間,兩手握住車把,肩上套上襻繩,弓腰屈腿向前拉動。如果車上裝的東西較輕,也可倒行推上走,若東西過重,上坡需幾個人合作推動。在農村沒有機動車的年代,全靠它來完成運輸,種田用它往地里拉肥,往家拉麥子、玉米、棉花等,建房子用它拉土料、拉磚塊等。
架子車是那個時代最為主要的運輸工具,拉土運肥、拉青禾喂牛、上繳糧食等都必須用,有時誰家有病號行走不便,也得用此把病人拉進衛生院,并在里面鋪床被子防顛簸。麥稍黃女瞧娘,也有回娘家的閨女拉著車,回來便把老媽接過來,小住一段表示孝順的。
那時拉車就是一個家庭的主要家當和必備品,為能張羅買架車,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得攢足一年的錢才行,托關系進城去,找內行人幫買,當然零部件買回來還得認真整裝調試,該擦凈的地方就擦凈,該涂抹黃油的地方涂抹黃油。隨后還得買棵大榆樹回來,找匠人做大底,匠人把木樁豎起來來鋸解板,畫墨線,打榫眼,經斧、銼、砍、剖、釘等工序,需兩三天才能完成。這樣一套工藝,配上背帶和尾部架子,一輛架子車就做成了。有人工拽的純粹叫“拉車”,也有借牛力的叫“單架檐”,大概因車棚格外寬,兩邊有檐,可多裝多拉的緣由吧。
架子車是那個貧瘠時代的記錄者,蘊藏著勞動者的滄桑歷史,見證著每一天的艱辛日子。父親說當年村民被派到陶岔工地,開山挖石修堤壩,就是靠拉車完成的,最終拉出了震驚世界的大工程,父親還從此學會了一門修車手藝。后來農業學大寨運動,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深翻土地,拉農家肥等都用得上。人們稱父親為師傅,父親還曾帶過徒弟。
那時村子周圍方圓幾里的人,都會過來找父親修車。他技術高做工細致,車盤彎了他會捏直,會用條鞭織底盤,用錘敲打換軸承等,補胎更輕松得手,堪稱一流。
那年頭車被扎破胎是常有的事,不分路段,只要路面顛簸突兀,車就會被礓石或硬物頂破,正行走聽車“噗”的一聲是件掃興的事,便愁眉苦臉。村民會很快過來找父親,父親就用午休時間搶修,不耽誤下午干活,別人感謝給他盒“白河橋”香煙,他只抽一根。
補胎是門技術,需要技巧。父親先用力把外胎脫掉,取出內胎,用氣筒填足氣,旁邊放盆水,然后把胎漫進去,看哪個地方冒氣泡,說明哪里被扎破,就用筆圈個記號,拿鐵搓在此輕搓幾下,打毛后蘸點膠水用手指來回抹,把同時搓好的補皮摁在上面,哈口氣,使勁吹并擠壓,車胎修補好后,再用手摸一圈外胎,看是否有釘頭、細鐵絲之類的東西扎在上面。檢查就緒,重新把內胎放進去,打足氣,車子便修好了,氣鼓鼓地重新下地,被村民用力拽著,拉著。
時代滄桑變遷,現在架子車已經很少使用了,也許它終將從我們的視野消逝,成為童年的珍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