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市趙集鎮雄居伏牛山之靈山和五垛山余脈結合部,位于鄧州市西北25公里處,是鄧州、鎮平、內鄉三縣(市)的黃金三角地帶,西部湍河環繞,中部半坡水庫煙波浩渺,東部嚴陵河穿境而過,總面積126平方公里,201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發展集鎮,趙集鎮可謂是一個古老又充滿活力的集鎮。
說她古老,早在遠古時代,趙集鎮境內的湍河、嚴陵河兩岸的高地上,已有人居住。帝舜不愿接受堯的禪讓,曾在這里隱居,他漫游歷山時結識的幾個朋友雄陶、方回、續牙、伯陽、秦不虛、靈甫曾到鄧墟和舜相聚,在今鄧州趙集鎮朱崗王一帶,民國時期還叫舜友鄉,村西有一個大土丘,高4丈,方圓三四華里,人稱“七友墟”。丘下有一石碑,碑上有詩文:“遲日暖暖度前除,直到仲和二月初。草透堤岸黃上柳,風光逗留七友墟。”該詩佐證了雄陶等七人確曾來此相聚。舜和六位朋友吟詩作唱,砥礪德才品行,其樂融融,直到舜受禪接替了天子之位后,這七個人才與他分手離別。
“古中國、德孝鄉,東校老師教育我,爭做美德少年郎”,這是在趙集一初中的夢想課中,學生們排演情景劇《美德少年》的一幕,該校音樂老師趙曼根據學生的真人真事改編了這一情景劇,教育孩子理解在外打工的父母、替爸爸媽媽關愛爺爺奶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舜友的德才品行,就這樣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趙集人,是這里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不說歷代名士輩出,單說至今的趙集鎮教育,已成鄧北教育的奇跡,基礎教育成績斐然,歷年中考成績名列全市前茅,職業教育如火如荼,每年農村青年學習校油泵技術人數多達600余人次,就連日益先進的電噴油泵,青年們也學習得如魚得水。僅趙集鎮穆王村一個村從事校油泵人員就高達1450人,校驗臺總數635臺,遍布全國各個省市以及周邊的緬甸等國家,被譽為南陽校油泵第一村。
無獨有偶,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到鄧州市趙集鎮冀寨村湍河渡槽慰問演出,眾多知名表演藝術家、歌唱家聯袂為當地群眾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者,送上了一場“我的中國夢”的文藝盛宴。他們或揮毫潑墨,或載歌載舞,讓觀眾內心蕩漾著融融暖意。如今,當你走過湍河渡槽,一睹它的芳容,一定會被她驚愕。湍河渡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U型輸水渡槽,其內空尺寸、單跨跨度和最大輸水流量均屬世界首例;湍河渡槽造槽機氣勢恢宏,極具觀賞價值,是工程形象的重要景觀標志。
說到湍河渡槽,她是南水北調工程一個縮影,這種精神更要歸屬“引丹精神”。為了陶岔工程,趙集人有的夫妻并肩,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祖孫三代一起奮戰引丹一線,他們中間,有人致殘,有的民工血肉之軀永遠埋藏在渠首兩岸……趙集人民不僅參與修建了陶岔渠首,近幾年又接納了西嶺村數百庫區移民。面對責任勇于擔當、面對困難永不停歇,“擔當精神”早已融入趙集人的血脈之中,更融入于農村各項工作的方方面面。
走進趙集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不斷向前延伸,一片片茂密成蔭的林網郁郁蔥蔥,平整肥沃的農田,縱橫交織的溝渠……處處洋溢著現代農業的新氣息。以前,趙集鎮大部分耕地質量屬于中等水平,八十年代小麥畝產一百多斤,趙集人克服一切困難,在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幫助下,連續四年通過改良土壤、良種良法配套,全產業鏈提升小麥生產能,努力把低產田改造成高產田。2021年6月2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趙集鎮的麥收情況,今年小麥長勢好,麥粒比較飽滿,畝產達到了1053.8斤,比前三年的平均產量增產了10%以上,實現了17連增。
在趙集鎮,精神和道德的力量不斷迸發活力,薪火傳承。正是基于這厚重的歷史、濃郁的文化、擔當的精神,趙集鎮廣袤的大地上,才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心向善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