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一篇發表于《人民日報》,并收入中學教材的經典新聞作品。自發表以來,就一直是新聞報道中的標桿性文章,是寫消息的典范。
1949年初,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依然負隅頑抗,雖然國民黨軍隊總兵力已經下降至200余萬人,但蔣介石以為他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固若金湯,天塹長江難以逾越。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余公里的長江沿線,蔣介石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國民黨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和江防艦隊100多艘艦艇日夜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隨時待命。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拒絕接受國共雙方代表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歷時20天的和談至此破裂。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同日凌晨,集結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500余公里戰線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100多萬人,同時發起進攻,強渡長江。
1949年4月22日夜,作為發動渡江戰役的統帥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次日晚,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反革命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該篇新聞消息正因為作者全局在胸,因此能高屋建瓴,縱橫捭闔。通過對渡江戰斗的報道,反映當時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的氣勢和國民黨軍隊毫無斗志,抵抗“甚為微弱”的狀況。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打破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夢想,對解放全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這個導語緊承題目,簡明扼要地交代了新聞的諸要素:誰?中國人民解放軍;多少人?百萬大軍;什么時間?4月22日22時;什么地點?長江前線西起九江,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什么事?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沖破”“橫渡”兩個詞以千鈞之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全文描述精當,分層次清晰地介紹了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展現了解放軍勝利渡江的宏大場景。從九江到江陰三路大軍的渡江作戰,迅速、及時,有新意。其中描述解放軍東路戰事可謂神來之筆,極具諷刺意義。時任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恩伯,自以為東面防線很牢固,于是趕赴面對解放軍中路軍的蕪湖督戰,結果正是這一天,東面防線被解放軍攻破。說明國民黨政府已是窮途末路、垂死掙扎,已改變不了戰爭的進程。
正文詳略得當,描述解放軍各路軍時并沒有平均使用筆力,而是重點突出東路軍,較為詳細地描寫了戰斗情況以及戰果。中路軍的渡江情況因此前已有報道,故一筆帶過,“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省去了不少筆墨。在報道西路軍進展情況后,插入了一段簡要的議論,這種議論既交代了解放軍取勝、國民黨軍失敗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原因,又進一步說明國民黨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深化了報道的主題。畫龍點睛的議論堪比楚漢垓下之戰中張良安排的楚歌鄉音,對于瓦解敵軍斗志、鼓舞人民解放軍士氣發揮了巨大作用。
全文語言準確、具體、生動,氣勢磅礴,簡潔有力。標題中的“橫”字,表明這是一場面臨守敵隔江渡水的惡戰,百萬大軍,千里戰線,表明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戰役。用潰退表現守敵的狼狽不堪和逃跑毫無秩序,刻畫我軍的攻勢銳不可當,形象地表明兵鋒所指,無可抵擋。在表達上運用了對比、襯托及排比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動感和氣勢。通篇只用了區區595字(含標點),便做了簡潔而不失完整的報道,可謂惜字如金,結構完整,詳略得當,語言準確,令人蕩氣回腸。
橫渡長江,可以想象,整個戰役歷經大小戰斗無數,值得報道的動人事跡無數,但是,作者著眼大局,要言不煩,字字千鈞,揮灑自如,顯示出人民領袖的恢宏氣勢和深厚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