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寨故址說耕讀

2021-07-27 16:33:51 作者:王林森 來源:
分享到:

“惟耕田可以不求人,惟讀書可以使人敬。”這是原居趙集鎮三官廟村“圈寨”人家的家訓,也是鄧州穰原耕讀文化的精神內核。

鄧州穰原沃土上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先輩們創造的農耕文明,不但為我們帶來了穩定的收獲和財富,造就了相對富裕而安逸的定居生活,還進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明。這種物質與精神文明的融合產生了以耕讀為榮、耕讀傳家的耕讀文化。

趙集鎮三官廟村本無平原村寨傳統意義上的寨墻、寨河,而居住在村西北部的王姓人家,在過去卻被稱為“寨上的”,究其原因是在舊社會為了防御匪盜建有圈寨的緣故。

王姓自明末遷鄧后,世代居住于三官廟,曾先后建有村南、村北兩座圈寨,村南圈寨廢棄時代久遠,故址上無人居住,現為王家種植的一片樹林,村北的圈寨在解放后拆毀。所謂的圈寨,就是在建房時,有計劃地將住宅蓋成一個四邊形。王家的圈寨舊址由九家建成,大概三畝大小,圈寨有東、南兩個門洞,東門洞的門后還曾放有一尊防范土匪用的柳木土炮。

“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王家一族在三官廟數百年的繁衍生息過程中,富貴也好,貧窮也罷,代代共守“耕讀傳家”的家訓,實質是農耕文明中耕讀文化表現形式的一個代表。

明代詩人錢秉鐙的《田園雜詩》說“日入開我卷,日出把我鋤”、王象 《言志》說“西塾課兒孫,東皋藝黍稷”,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也有如果只讀書,不了解農業,不參加農業勞動“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之說,通過農業勞動來體味人生,才能當好家,作好官。“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以致富,讀可榮身耕”“以養身,讀以明道”,耕讀文化是鄧州傳統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梢姇?、田地,曾是先輩們的奮斗目標。耕讀精神和耕讀文化融入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在更高的層面上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程。耕讀是“耕”與“讀”在精神上的高度結合,在這種“子孫相約事耕耘”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鄧州人踐行忠孝仁義、堅守讀書人氣節、報國入世等人生抱負,體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

當前我們講鄉村振興,其實質是鄉風文明的整體復興,而鄉風文明的源泉在耕讀文化。鄧州人以耕養讀,以讀饋耕,承載并完成了一個個家庭、家族基因的延續,為社會創造了充足健康的物質基礎,保障了本土文化的世代傳承。

留得下文化、留得下家風,也就留下了耕讀傳家的文脈,留下了鄉風文明。如何讓耕讀之魂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永恒的社會價值?毋庸置疑,耕讀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源泉。飲水思源,現在應該是到了全社會回報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在鄉村振興中創建耕讀文化園、耕讀科技館、耕讀博物館、耕讀基地、耕讀農家、耕讀民宿、耕讀學校、耕讀酒店、耕讀驛站……讓城市人、鄉下人學在耕讀、游在耕讀、創業在耕讀、養老在耕讀,從耕讀中來,到耕讀中去,形成城市人與鄉村人和諧相處、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深度融合。通過耕讀文化形成鄉村文明,演變融匯入城市文明、中華文明,輝煌人類文明。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在鄧州會形成一個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化新農村。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