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授予王占山“七一勛章”,頒授勛章時,曾這樣介紹這位功勛老兵:他是戰功赫赫的百戰老兵,先后參加遼沈、平津、衡寶、兩廣、抗美援朝、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出生入死,英勇殺敵,4次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在抗美援朝金城戰役中,帶領戰友堅守陣地4天4夜,打退敵人38次進攻,殲敵400余人。離休后,情系國防事業,傾心傳播紅色革命基因,曾榮獲志愿軍“二級戰斗英雄”榮譽稱號和“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被朝鮮授予“一級國旗勛章”。
王占山,1929年12月生,男,漢族,河北豐南人,1948年8月入黨,曾任河南省安陽軍分區副師職顧問,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看到新聞,我為這位92歲的戰斗英雄獲獎而自豪,因為他曾是我當兵時所在部隊的團長。
我當新兵時,連隊領導就告訴我,團長是全國戰斗英雄,四次受到毛主席接見。有這樣一位英雄當我們的團長,我們都感到臉上有光,相當自豪。
第一次見團里的“一號”首長,是在一次全團軍人大會上。禮堂里滿當當的人,“歡迎團長講話”聲音剛落,禮堂里就響起震耳欲聾的掌聲,使勁鼓掌不光是對英雄的敬仰,更是對他講話風格的肯定。
老團長講話干脆利落,聲如洪鐘,從不念稿子,從無長篇大論。他說,長篇大論留給理論水平高的政委講,兩位首長在講話風格上還真形成了互補。
后來陸陸續續聽到了關于團長的故事,特別佩服他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
1947年,王占山參軍入伍,1948年8月光榮入黨。不久,平津戰役打響,他所在的七連,在攻打金湯橋的戰斗中表現突出,被授予“金湯橋連”光榮稱號。攻克金湯橋后,全連僅剩24人,他們在橋上揮舞起勝利的戰旗。
在王占山的革命生涯中,參加過數十次大小戰斗,身上38處受傷,先后4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53年7月18日,敵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408.1”和“408.2”兩個高地進行猛烈反撲。經過艱苦的戰斗,我軍陣地屹立未動,擊退敵人多次反撲。王占山所在的連隊傷亡慘重,他們高喊著“人在陣地在,有進無退、寸土不讓”,沒有子彈就拿石頭砸,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后來陣地上只剩下三排長王占山和30名戰士,王占山二話沒說,主動承擔起帶領戰士們堅守兩個高地的艱巨任務。
次日凌晨,敵人從兩個排增加到兩個營,再次向高地進攻,敵軍的飛機、大炮、坦克和裝甲車,也輪番對志愿軍陣地狂轟濫炸。
待敵人距陣地50米時,王占山一聲令下,戰士們集中火力,再次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久攻不下的敵軍,只好采取封鎖戰術,切斷供應,3天后,志愿軍幾乎彈盡糧絕,連水都喝不上。
王占山帶著戰士們趁夜間天黑,從敵人的尸體上尋找食品和彈藥,找回來18挺機槍、10多支步槍,還有幾箱手榴彈,又摸進了敵人的伙房,找來半袋子蘿卜、罐頭。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斗志,王占山在雙眼、嘴和右腿多處受傷的情況下,浴血奮戰,像鋼鐵般堅守陣地4天4夜,打退敵人兩個營的38次進攻,殲敵400余人。等到兄弟部隊換防時,整個陣地僅剩下10人。
被抬下戰場后,幾位戰友和朝鮮軍人見王占山血流不止、昏迷不醒,恰遇他的同鄉戰友、師部宣傳干事董懷忠被組織派來采寫他的事跡,經過仔細查看,發現王占山還有體溫和微弱呼吸,就把他送到野戰醫院搶救。4天后,王占山從“鬼門關”闖了過來。
在人們的印象里,大多認為團長是個大老粗,但我和他的一次直接交往,看法發生了改變。那是1973年底,全團組織文藝匯演,我和戰友李福德自編自演了一個節目《張大炮和李老慢》,節目演完后,他把我和李福德喊到跟前,表揚說李老慢(我在節目中飾演的角色)是鄧縣人吧,鄧縣兵在咱團不少。你們的快板人物有性格,故事有情節,矛盾沖突合理,很好。聽到首長的表揚,我們很高興,更從他的評價里感受到他是一個有心人,是一個懂藝術的人。
還有一件事,讓我了解到他的嚴謹。1974年春,我被抽去參加司令部演習。初次參加重大活動,我的任務是放大地圖供領導標圖用。恰好遇到團長,他看了看我放大的圖,滿意地點點頭,但隨即發現了一處問題。原來是我放大的圖上少注了一個橋的負載量,即橋能通過幾噸重的車。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現代戰爭運輸很重要,對地圖要求也更加嚴格,粗枝大葉會誤事的,千萬馬虎不得。說罷,還親自看著我在旁邊標注上橋的負載量,才放心地離去。
后來,聽說他調任了師副參謀長,不久又聽說他升任了副師長。
雖然和英雄團長王占山沒有更多的直接交往,但他一直是我崇敬的人,是我的人生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