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2021-05-17 18:49:46 作者:趙成現 來源:
分享到:

在張村鎮楊樓村小學西一百米處的大路南邊,豎立著一塊醒目的紀念碑。紀念碑正面鐫刻著三個紅色大字——“紅軍井”,落款為:鄧州市人民政府,公元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三日立。背面碑文鐫刻的是“中國工農紅軍戰士楊敬九(1905—1982年)一九五七年三月回鄉探親,正值大旱,鄉親們吃水困難。他主動出資挖此井,解決了鄉親吃水之難,鄉親們將此井稱為‘紅軍井’。為不忘挖井人之功,以示后人永遠銘記,特立此碑”。

在楊樓村民的記憶中,“老紅軍”已經成為對楊敬九的敬稱。楊樓人都知道紅軍井是老紅軍出資挖的,都知道老紅軍是一個為人和善的好人。

楊敬九出生于腐朽的清朝末年,1920年春天,不滿16歲的楊敬九背井離鄉,下河口,闖武漢,流浪過街頭,給人幫過短工,在碼頭扛過麻袋,吃盡了人間苦頭。1924年夏,楊敬九在武漢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加入北伐隊伍。

1927年8月1日,楊敬九隨北伐軍葉挺將軍的部隊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后,又隨起義軍到井岡山與紅軍會師。1931年9月,楊敬九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楊敬九跟隨中央紅軍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歷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到達陜北。期間,楊敬九從一個普通戰士成長為班長、排長、連長,后任軍務處協理員。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楊敬九隨部隊到華北與日寇作戰;解放戰爭期間,又隨軍南下;1949年11月,在解放重慶的戰斗中負重傷。解放后,楊敬九退養在原濟南軍區,一直到1981年12月27日病逝。

楊敬九同志一生無娶,孤寡一人,但他始終牽掛著生養他的家鄉。1957年3月,療養康復的楊敬九,在黨組織的安排下,終于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故里。

1957年春天,南陽盆地適逢大旱,地處丘陵地段的楊樓村更是人畜斷水。為了生存,人們到村北三里外的得子河擔水,到南溝地勢低的地方找水。楊敬九目睹眾鄉鄰生活之難,就拿出多年的積蓄,找到村干部說,自己愿出資在村里挖一口井,解決村民吃水之難。村里人聽說后,拍手稱快,立即選定挖井的地方,并組織青壯年勞力挖井。經過五六天的緊張開挖,清澈的泉水從十多米的深井中噴射而出。楊樓人不用再到幾里外擔水吃了,喝上了清澈的井水。因為楊敬九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村民就商議把這口井定名為“紅軍井”,以示對楊敬九的敬重。

1957年后,楊敬九多次從山東回家探親。每次回到村里,只要聽說誰家有大災小難,就慷慨拿出自己的積蓄予以周濟。期間,村里有人到山東找楊敬九辦事,他都會盡其所能,滿足鄉鄰的需求。

1982年12月27日,積勞成疾的楊敬九在山東濟南病逝。楊樓村村民聽說后,雖不能親臨現場送老紅軍最后一程,但還是不約而同聚集在紅軍井前,祈愿老紅軍含笑九泉。

2012年春節過后,楊敬九的族人與楊樓村村委會共同努力,把楊敬九以及與其同時代的革命烈士楊學義、楊福生、楊高生的事跡,報經鄧州市政府批準,在紅軍井處立碑紀念,并在楊樓村西南楊敬九的先祖墳墓邊修建一處“紅軍墓”。

紅軍墓由四塊墓碑并列組成。墓碑的南邊刻著《七律·長征》詩詞,剛勁有力的大字,使慕名而來的后人,知道墓碑是紀念紅軍戰士的。墓碑的北邊依次刻著楊學義、楊福生、楊高生、楊敬九同志的生平事跡。

如今,楊樓人民早已喝上甘甜的自來水,再不會為缺水而發愁,但是,過上幸福生活的楊樓人,每每端起飯碗,就會想起為楊樓人挖井的老紅軍,就要給下一代講老紅軍的故事。

今天,紅軍井、紅軍墓已經成為楊樓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后,楊樓人自覺站在紅軍井、紅軍墓前憑吊老紅軍,告慰老紅軍。楊樓小學組織全體師生到紅軍井、紅軍墓前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使青少年銘記歷史,珍惜幸福,從小立下為祖國奮發學習的雄心壯志。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