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濫竽充數者稱為“南郭先生”,其意多貶斥。誠然,對招搖撞騙、濫竽充數的揚棄,理本固然。但若只是基于這一點,一味地從南郭身上找毛病,未免有些舍本追末。以我的淺見,南郭的得手,很大一方面是因為齊宣王的緣故。“牢破”才“丟羊”,由此顯見“補牢”之必要。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魚龍混雜,所以南郭得以充數。試想,如果宣王一一聽之,南郭能混進吹竽之列嗎?宣王有意無意地敞開了漏洞,也就無怪乎南郭先生鉆空子了,南郭的“精明”就在這里。再細究其原因,一是宣王有無水平去品評吹竽的高下,若是他不知宮商,又怎知竽吹得好壞?再者是宣王的喜好。換言之,即是宣王五音六律全通曉,但他癖好人多熱鬧,干脆給南郭先生一個機會去充數??傊?,“牢”破就破在宣王那兒,是他的存在,導致了南郭先生的幸運。
同樣是南郭先生,給宣王吹竽能混得開,換成給湣王吹竽,就必須憑真本事,沒能耐就只好溜走。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牢”的重要。
牢破亡羊,顯而易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有“丟羊”的教訓,應更知“補牢”之必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一開始就完美無缺的,只能日臻完善。
但丟了一只又一只,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補牢”之策在于:有“補牢”的本事,又必須身體力行及早去“補牢”。如果湣王還像宣王那樣,南郭先生恐怕還很吃得開。其次,有“補牢”的本事,還要努力去補,沒有補的主觀能動性,無論如何也不會補好。
毋庸諱言,現實中南郭先生并不鮮見,假冒偽劣商品有之,坑蒙拐騙者有之,這些人,比南郭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混,就是乘改革之際,鉆了體制尚未完善、制度不夠健全的空子,我們的改革本無模式可循,不能照搬別人,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紕漏。只有健全一系列相應的機制,使改革日趨成熟,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滋生南郭先生的土壤,“牢”不“破”就不會再有南郭充數。
健全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內容。追本溯源,韓非當初寫這篇《南郭處士》,用意也大抵如此,即為補“牢”。
古人尚知“補牢”防患,今天,我們更應牢牢地對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