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處暑前的一段時間,天氣比往年有所不同。記憶中,這個時令都是無風無雨、晴天碧日,地面都是缺雨少水、干旱的狀態。
唯獨今年,不同于往年的這個時候。過了立秋,天空時常板著面孔,夾雜著東奔西走像羊群如棉花的云朵,時而小雨淅瀝,時而大雨傾盆,讓地處中原的穰城,極像最適宜居住的云南昆明,四季如春,涼爽怡人。
三伏加一秋的時節,難得遇上這爽朗的天氣。正是蟬在枝頭叫個不停的季節,卻因風雨的頻繁,“秋娘”便嘰嘰歪歪不停地嘶吼了。俗話說,六月的天,小孩的臉,說變就變。近年來,由于扶貧,農村、農民、農業都變化很大,從農民臉上的笑容,變化就可以看得出來。
秋風掃落葉,秋雨愁煞人。馬路兩旁的行道樹下,一片片枯黃的落葉,在習習涼風吹拂下,卷縮飄零,預示著季節的更替。氣溫,顯然降下來了,一切看似那么正常,卻又那么不同凡響,這就是現實。
往年,莊稼從種到收,五天一澆水,十天一灌溉,施肥、鋤草、定苗、殺蟲,一季莊稼下來,農民根本就沒有個喘息的工夫,并且基本沒有多出用來換錢的余糧,甚至有些人家,還需要別人的接濟。如今,種莊稼的農民,不僅肚子飽了,穿衣暖了,腰包也漸漸鼓起來了。
風,從式微到狂暴;雨,從絲線到傾盆,人們常說的下油了、下順了、下得停不住手了。逐漸富裕起來的人們,似乎忘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珍惜大自然了,惹得自然界憤怒了。
走在村頭巷尾,和老農聊天,他們在抱怨,這雨下得太過頭了,今年有可能又是一季閑忙活。玉米、高粱等高稈莊稼抗澇能力強些,芝麻、花生、豆類等作物,根壞在泥土里,與大地永遠做伴、相依相偎了!這雨呀,下也不是,不下也不是;這人呀,種一季不行,又種一季還不行,難啊!
看著人們唉聲嘆氣,原本覺得今年比往年收成會好些,農民生活會好過些,殊不知,有雨的日子與無雨的季節,結果卻是相同的,導致這種結果的罪魁禍首,究竟又是誰呢?凝目深思,腦海中浮現出詩人陶澹人的《秋暮遣懷》:“……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難道這秋日里,就只有一個“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