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兵,無論部隊在什么地方,大都靠書信和家人、親人們聯系。
在郵局門口,常見一戴老花眼鏡的老人,擺個桌子,桌子上放著“代寫書信”的牌子,不過那不是免費的。
在我上小學時,郵遞員常騎一輛專用的綠色自行車把報紙、書信放到學校,讓小學生放學后將信件送到各村收信人的家里。我作為一名少先隊員表現得非常積極,誰家有信,我常顧不上吃飯就會送過去。記得軍人寄的信不貼郵票,我小舅當兵時,家信的信封上總有一個紅色的三角章。
我也當兵有十來年,回憶那些年寫家信,都是自己掏錢買郵票,從沒享受過三角章免費郵寄信件的待遇。帶著困惑在網上搜尋答案,原來部隊免費郵寄信件是有時間限制的,自己沒有趕上。
寫信那是有格式和講究的。“敬愛的父親大人,您好,見字如面!”這是我當年在部隊寫家信常用的開場語。信中主要匯報我的工作學習情況,常報喜不報憂,還特別告知父母一切安好,不要牽掛等。最后再寫此致、敬禮!若信里放有照片怕丟失,必須用“掛號信”,還要親自到郵局貼上郵票。
當兵離開家,父母想兒子,兒子想爸媽。剛入伍時真是太想家了。我記得到部隊收到第一封家信時,我流著眼淚看了好幾遍,如有書信、照片,戰友們可互相傳看,因為戰友親如兄弟都無密可保、無話不談。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軍人寫信也是有紀律不敢違犯的。一九七九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了不暴露我軍行動意圖,早已集結在中越邊境前線的軍人們是不準和親人們通信的。前幾天看到軍人寫的一篇文章,由于他半年時間沒和家里通信,母親還以為他犧牲了。因他是戰地記者,在《解放軍報》常發表戰地通訊的署名文章,他母親和家人看到報紙后才知道兒子還活著!
那些年書信是聯系親人、交流信息增進情感的主要工具。孩子在部隊入了黨有進步,父母從信中看到高興;家中糧食大豐收,全家幸福安康,孩子在部隊會更安心;軍人談戀愛,也只能靠綠色的郵差送來一箋一箋情侶們彼此的愛。
轉眼幾十年,社會在前進,科技在發展,網絡從1G發展到目前的5G,如今人們無論相距多遠,都能用智能手機發短信、視頻聊天,真讓人驚奇?,F在很少有人再去郵局寄信,因為那已成了歷史。
我市詩詞學會暨朗讀協會年會舉行
本報訊 (記者 李永先 通訊員 翰 墨)12月29日,市詩詞學會暨春風朗讀協會年會在市老年大學舉行,詩詞學會會員及朗讀協會會員共計200余人參加年會。市詩詞學會會長劉德洲對詩詞學會一年來的工作作了回顧和總結,并對2020年學會的工作進行部署安排。劉會長指出,“民之魂,文以化之,國之神,文以鑄之。”文藝工作者對我市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責無旁貸。大家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市春風朗讀協會會長馮兵對朗讀協會的工作作了匯報,馮兵說:“我市朗讀協會的隊伍不斷壯大,全市舉辦的活動基本都有春風朗讀協會的身影,大家都愿意為鄧州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希望朗讀協會凝聚正能量,詠頌新鄧州。”年會中,來自市詩詞學會的會員代表金子正、萬瑞生就詩詞創作作了個人發言;老年大學舞蹈系表演了《珊瑚頌》等節目,春風朗讀協會的小會員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岳陽樓記》《生如胡楊》《盛世中國》等。最后,市詩詞學會及朗讀協會名譽會長、我市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陳祖勝鼓勵大家多出好作品,為我市的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