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人們都知道是一馬平川、沃野千里,怎么會有一座土山——房山突兀而起呢?
傳說在二千多年前,劉秀為躲避王莽的追殺,一路狂奔來到鄧州東南十里的一個低洼地方。人困馬乏、饑餓難耐,見王莽追兵尚未到來,便下馬坐在地上喘口氣,脫下鞋子磕出里邊的沙土,又急忙上馬逃命去了。誰知過了一夜,低洼之地竟然長成一座長2公里、寬1.5公里的七彩沙嶺。這座沙嶺高出地面十幾米,沙層分明,赤橙金燦,蔚為壯觀。黑土地凸起金沙崗,崗下有劉秀的飲馬仙池,更有金馬駒時隱時現,這些美麗的傳說,給古老的墓群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房姓始祖房公學率領全家來到此地謀生,定居土山之左,形成村落——大房營,故后人稱此山為房山。自房姓人家到此后,便定下嚴苛規矩,不允許人們采此地一捧沙,哪怕是回家裝填敬神的香爐也不行。為保護此地,房姓人家在此山上廣栽松柏,使山上郁郁蔥蔥。數百年來,古柏參天,在廣袤大地上顯得高大雄偉,成為鄧東一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洛陽拖拉機廠和地方一些工廠企業,因鑄造需要開始在此取沙。在取沙過程中挖出無數陶質棺材及石斧、石刀、石鏃、陶罐、陶杯,以及鈾蒜頭壺、銅冼、銅璜及一枚銅質篆書“軍假司馬”印,文化層從新石器延續到秦漢時代,為此鄧州市文物部門定房山為“秦漢古墓群”,并豎碑一通。
改革開放后,人們急需改善生活條件,便大量挖取房山沙土蓋房使用。當時村委會雖有禁止挖取之舉,反而越禁越挖。2004年左右,隨著房地產開發瘋狂大潮,對房山這座寶山的破壞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東邊和西邊挖了兩個大坑,有人在此坑中干脆養起魚來,而山之北近一里長被人挖平賣完。房山如今已變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村內老一輩人常講,房營村一里三座廟、八步兩座橋。山上的三座廟已在歷史的長河中蕩然無存,而村東北角的八步兩座橋仍在無聲的供人們瞻仰、使用。
房營村的村民們六百年來遵照先人古訓,講仁義,扶危濟困,樂善好施,保護美好環境。對破壞自然環境、地貌的行為深惡痛絕,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要求加大保護力度,落實習近平主席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示。房山北邊有一條古渠道(俗名焦渠),據清代順治年間所修《鄧州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鄧州知州潘庭楠作《疏土山洼記》文曰:“郡境外東南曰土山,地勢低洼,遇澇溢皆歸焉。故有渠道三十里,引水直達兩河口……”(即今湍河入白河處,屬新野縣小五村東)近年對該渠道疏浚和硬化堤岸,使綠水長流,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房山,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優越,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積天時地利人和,實乃我市的一塊瑰寶,如若加強保護,建設美麗鄉村,必將成為璀璨的鄉村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