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康熙三年,天下形勢風云急變,鄭成功部將黃廷審時度勢,入漳投降。
投誠后的黃廷后來率部進京,在寒冬臘月天,行至盧溝橋時接到清廷圣旨,就地待命,清帝封黃廷為“慕義伯”,賜御匾“表率元勛”。清廷為防其“功高蓋主”降軍嘩變,急命黃廷停止進京,率軍自盧溝橋一路南下,沿途疏散各個分支部隊,自盧溝橋南下落籍河南,沿途臨縣留兵屯墾。留在南陽者,分駐方城、唐河、新野、鎮平、南陽、內鄉、鄧縣(州)等七縣。慕義伯黃廷本人率五營親兵5600余人,于臘月二十四日抵達鄧縣(州)。
鄧州知州黃懷玉奉圣命優撫,挑選鄧州城西至鄧州西北四十余里冠軍故城刁河湍河二水之間,即當時的官道兩側的肥沃土地,遷出原住民,騰地設立黃渠、新店、茶店、曲河、冠軍五個行政官兵里,即人們常說的“閩營五里四十八村”,實行屯墾待命,寓兵于農,藏兵于民。
“營”實為軍營駐地或為專屬性軍隊,明清軍戶常用“營”表明身份,“閩營”即是明軍中專門由福建籍官兵組成的部隊,鄭成功部將黃廷以及許勝公們多為福建一帶人士,其部下應多為閩南人,所以他們奉旨抵達鄧州屯墾所形成的村莊聚落也就被當地人成為“閩營”,部落居住人也就自然被稱為“營里人”。
“閩營”這種因歷史變遷而形成的獨特村營,在鄧州主要分布在張村鎮、文渠鎮、九龍鎮、趙集鎮、裴營鄉、羅莊鎮、花洲辦、古城辦、湍河辦、杏山區、桑莊鎮等鄉鎮,這些居住地名一般都帶有“營”字,明顯具有軍事痕跡。
閩營人從此在鄧州居住,與地方居民世世代代聯姻通婚,和睦相處,至今雖經中原文化三百五十余年的浸潤熏陶,但他們的生活習俗,還頑強地保留著閩南文化的某些特點——
他們普遍愛吃大米,擅長捕魚,具有明顯的海岸漁民之風;他們行俠仗義,樂于助人,尊奉媽祖,篤信天后;他們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送灶神,這一點就與中原北方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神時間略有不同。據說當年“營里人”至鄧日為臘月二十四日,此時小年剛過,他們就補過小年,一直流傳至今,漸成“營里人”的獨特風俗;他們春節過大年三十,不過初一。據傳為維護地方治安,讓鄰里鄉民愉快歡度佳節,每逢新年,當時首領都曉諭部下提前一天過年,大年初一則巡邏執勤,一心為民,過年三十的習俗也被沿襲下來;他們在稱呼上,明顯與當地迥異,稱曾祖父為“早公”、曾祖母為“早嬤”、祖父為“公”、祖母為“嬤”、父親為“嗲嗲”、母親為“娘娘”、姑為“高”、哥稱“香”、姐為“撇”等。
他們為過好春節,還要蒸“碗糕”,這“碗糕”也稱為“發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而且,用旺火去蒸,盡量使糕的頂部裂開,寓意為“笑口常開”,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過去逢年過節,當地蒸供饗饅時還要加上“建曲紅頂”,建曲為福建特產,現在“碗糕”大都是放紅糖蒸的,俗稱紅頂饅,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也借以懷念故土;他們普遍思維敏捷、性格活潑、又健談廣交、信守承諾,頗具沿海人胸懷廣闊的遺傳基因。
鄧州閩營人,因來自東南沿海,其祖先世代與洋人打交道,開化較早,見識頗廣,商業意識很濃。遷居鄧州后又集中居住內鄧公路兩側,該路自古就是東南江漢到西北商洛一帶的交通要道,加之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極利于商貿經營。所以閩營人除在聚居的鄧州城區、十里鋪、屈店、文渠、廟溝、冠軍店等集鎮世代經商外,另有沿途擺攤設點的小販,經營土產山貨、中藥材及鄧州煙葉等農副產品。
以伯府宅、西許營等為代表的福建村,因三百五十多年前的政治歷史原因,所形成的鄧州這一特殊群體,他們后代的生活習俗和文化教育早已中原化本地化,但他們仍渴望著能夠到福建東南沿海尋根祭祖、聯宗認親,渴望著能和故地原籍親人連續幾百年的親緣,渴望著人通、物通、文化通、經濟活、盡早實現中華復興夢,渴望著早日看到祖國海峽兩岸的大一統和大團圓,實現真正意義的兩岸一家親、天下華人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