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老年大學攝影班及文史班學員走進恒盛鄧瓷創意有限公司,參觀公司展廳及陶瓷制作工藝流程。我深受震撼,收獲匪淺。想不到我們鄧州市也能發掘出與景瓷、鈞瓷相媲美的精品。
陶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關。以前對陶瓷制品認知,僅限于在文字記載上,雖然天天使用它但對它的淵源和歷史發展了解有限。通過參觀恒盛青瓷園區,好奇之心油然而生。經過翻閱歷史資料及走訪業內人士,對中華陶瓷文化有了初步的認知,了解到鄧瓷的輝煌歷史及近幾年恢復傳統技藝的成效。
瓷器做為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以獨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藝,成為了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它的美,不僅在于外表的靚麗,更在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這是對瓷器的最高贊美!
對鄧瓷文化的大概了解,以前聽族弟韓祖虎(任河南省玻璃陶瓷業協會副會長兼總工程師)大致介紹過,近幾年為了編修鄧州韓氏家譜上杏山韓營去了幾次,他們引以自豪的介紹燒制鄧瓷的胚料和釉料大部分出自其附近的朱連山和杏山一帶。且著名的陶瓷大師、汝瓷“懸燒”的開拓者韓琴就是杏山韓營人。隋唐時期,鄧瓷官窯的遺址就曾在杏山腳下韓營村附近,后因戰亂轉移,經官方考證:內鄉縣岞曲鄉白楊村大窯店為“鄧瓷”窯遺址。
據史料記載:鄧窯鄧瓷創燒于晚唐,鼎盛于宋,后因宋金戰亂斷燒,元時復燒,停燒于明。南宋葉寘撰《坦齋筆衡》、顧文薦撰《負暄雜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大樹考證:北宋神宗年間(1069年—1085年),鄧窯鄧瓷倍受宮廷青睞,宋徽宗政宣年間(1111年—1125年),鄧窯成為州府官窯監燒的貢瓷。鄧瓷燒制始于唐代社會穩定的經濟發展期,興盛于北宋,因南宋與金元長期戰亂之禍而凋零、萎縮,到明末清初基本停滯,之后很少對其進行具體的考證,早已名存實亡。當今,失傳近七百多年的鄧瓷技藝,被師從全國著名汝瓷大師朱文立的鄧州陶瓷藝人洪濤和李金澎成功恢復,這標志著鼎盛于唐宋時期的鄧州官窯青瓷重新煥發生機。
恒盛鄧瓷秉承“守正創新、求真向善、純粹天然、至臻精湛”的立企理念,在朱文立老師的指導下,融合了古老的傳統技藝和現代燒制技術的精髓,在洪濤、李金澎、劉友緣等工匠的巧手中,展現出無盡的藝術魅力。開發出大婚用祠、進膳用瓷、陳設用瓷、賞賜用瓷等類別器具。它以青瓷為主,紋飾主題為花卉與水生物,線條生動,惟妙惟肖。以動植物、人物、山水吉祥紋樣裝飾,剔花、刻花、劃花技藝,豐富多彩,新穎別致。鄧瓷青瓷產品分為“青釉”和“綠鄧”二種主色調。“青釉”注入了人們對大自然的青草、青山、青天的熱愛,有“天青、豆青、瓜皮青”等色調。以“綠鄧”為為主流的有“荷葉綠”、“艾葉綠”、“橄欖綠”等。仔細觀察,它有著獨特的質感和美感,其溫潤的表面和親和的色調,可以為家居環境帶來寧靜和諧。鄧瓷制品的形狀和紋理可以根據不同的工藝和設計要求進行變化,從傳統的茶具、餐具到現代的裝飾品、藝術品,都展現出無窮的創意和想象力。雖稱之為青瓷,但質地細膩柔和,光澤溫潤如玉,無雜質、無氣泡,使得每一件作品都能成為有收藏價值的珍品。
恒盛鄧瓷運用“陶瓷燒制真空器技術”,榮獲國家知識產權發明專利。“恒盛”鄧窯青瓷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控測瓷片標本《分析測試報告》結論:其9項化學指標質量100%達標,氧化質量100%達標。其拳頭精品“六棱瓶”、“龍鳳瓶”榮獲河南省第七屆陶瓷展金銀獎。2021年3月,“鄧州鄧瓷燒制技藝”被河南省列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洪濤被推為鄧瓷燒制技藝”傳承人。李金澎、劉友緣被鄧州市總工會公布為鄧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年傳承人”。鄧州鄧瓷展廳被確定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合格展示廳。
當今,鄧窯鄧瓷復燒還處于初級階段,知名度還沒有像景瓷、鈞瓷、汝瓷那么響亮,社會上對鄧瓷的關注度還不高。筆者認為,恒盛鄧瓷公司下一步函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拓寬生產廠地,擴大生產規模。二是加大促銷力度,建立一支專業的促銷團隊,與國內知名營銷策劃咨詢公司合作,搞好營銷策劃與市場定位。在穩步占領本地市場的情況下積極向外擴展,爭取走向國際市場。三是建議教育部門把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課及科學課搬到鄧瓷生產基地,讓其現場了解陶瓷生產的整個工藝流程,使中小學生們接受到一堂了解鄧瓷鄧窯輝煌史的教育課。四是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以政府的行政影響力、公信力搞好促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