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作協主席張天敏的《張仲景傳》,近期由中國文史出版社隆重推出。這部長達六十萬字的長篇歷史巨著問世,是鄧州的文化盛事,也是中國文壇以文學之筆傾力展現傳統醫學光輝歷史的里程碑。
《張仲景傳》是女作家張天敏對2003年曾創作出版過的《張仲景》原版修訂本。多年深耕這一地方歷史文化名人,寫出這么多的文字,若沒有深厚的文化情懷,和充分的文學積累,斷難堅持到底。
在漫長的創作歷程中,她經歷了傳奇的文學之旅。一個執著的文化守護者,于浩如煙海的古籍資料中探尋,在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里甄別,以細膩筆觸寫出張仲景所處的時代風云,用生動情節展現其懸壺濟世的圣賢人生,使這部作品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座連接古今醫學人文的橋梁,讓更多人領略到張仲景的人格魅力和鄧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鄧州,一座文化歷史悠久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文脈蘊藏。張天敏從小在書香家庭的熏陶下,對地方歷史文化名人充滿好奇和敬仰。后來曾在醫院工作二十多年,喜歡與中醫大夫探討中醫養生學,閑暇時常泡在醫院藏書館里,《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等,對多本醫書反復研讀,記錄了大量的讀書筆記。
為了寫張仲景,張天敏還到桐柏山尋找張仲景的留痕,到襄樊尋找張仲景在王神仙藥鋪里的行蹤,多次去西峽伏牛山考查深山里的草藥資源,足跡遍及鎮平杏花山、南陽、內鄉、洛陽,還不遠千里奔赴湖南、四川。
下了如此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的功夫,為張天敏寫張仲景作了大量的前期準備,更是提供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儲備。同時,她還廣泛涉獵漢史,深入研究東漢時期的社會背景、巫醫差異、民謠方言、風俗文化、朝野信仰、飲食起居等,直到能與古人對話,才感覺為這部書播下的種子,可以萌芽破土了。
此時,她申請到穰東下鄉掛職,一邊體驗生活,一邊深入鄉間走訪,在張仲景故里穰東鎮張寨村,一位張姓老人自稱是張仲景第二十多代孫輩,但她推算東漢距今近兩千年,張仲景后輩人應續有七八十代。這讓她深感張仲景在歷史煙塵里的模糊性,她決意找到張仲景、推出張仲景,還他以血肉生平的真相。
創作之初,張天敏初心是寫一部電視劇,希望能廣泛傳播醫圣故事。然而,創作中她發現電視劇框架,難以充分展現張仲景的人文精神,更難挖掘并展現漢末社會多角度的人境生態。當閱讀到東漢朝野信巫不信醫的現象時,她認為小說能深入張仲景的內心世界,更好展現東漢社會的歷史變遷,也更能體現作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而寫電視劇是什么概念,那只是寫出故事密度,達到熱鬧可觀就行了。那與張仲景的精神背道而馳,也與張天敏的文學信念唱了反調。于是她果斷放棄了電視劇,選擇了更有文學審美價值的長篇小說。
閉門謝客,深潛寒窗,自打她開啟了嚴肅厚重的主體創作,往后時光,除了讀就是寫,從未在任何場合或人群中露過面。
當時,在出版行業市場化的形勢下,以歷史文化名人為主題的小說《張仲景》,會面臨巨大的市場挑戰,甚至出版社的編輯對那么大的書磚,連看下去的耐心都沒有,別說審稿與校編了。但是,張天敏仍堅信張仲景有巨大的精神價值,在昏暗世道都能寫出十幾卷的竹簡,留下寶貴的醫學財富,現在這么好的環境,應有信心克服出版困難。
正當寫完文本,為投稿出版困擾時,時任鄧州市委書記崔振亭親自安排,相關部門資助了《張仲景》的出版費用。出版后,市委宣傳部還組織了專題研討會,邀請南陽著名作家二月河、馬本德和周同賓等出席。南陽與鄧州相關媒體都作了報道,使首版《張仲景》有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此次新版的《張仲景傳》,首先從文體與精神定位上進行了調整,不再僅僅是對歷史故事的沿襲,而是注重文學性的表達和情感傳遞,旨在將張仲景高遠的醫學心志和人文精神,與作者的敘述語境完美融合,為讀者呈現出更加立體的醫圣形象。
對新版《張仲景傳》的寫作,張天敏是從長期以來的正史文化、民眾文化敘述中跳脫出來,找到了作家的文化視角。在三權分立的文化語境里站穩腳跟,使得張仲景的形象更加具有深度內涵。新版特別對記載性敘述多有削弱、審美層次更多提升;不再依賴歷史資料的陳述,更注重文學創作的藝術想象力。讓讀者仿佛置身于東漢那動蕩時代,與張仲景一同經歷人生的起伏和命運的沉浮。
新版里,張仲景逃到伏牛山的章節,寫出了人物在困苦饑餓的特定環境里,撿了山民曬在地里的紅著干,拿回來后被二叔訓斥一頓。還有他在好友的舅家,細查秋毫后,偵破偷銀案一場,反映出他沉穩扎實,深藏不露的心智層次。說明張仲景并不是個書呆子,而是在大智中見愚,愚后生智。這些寫作,都把高高在上的神壇名人,拉到了生平際遇里,不再是空名虛設的神,而是有七情六欲,且情感豐富的煙火世人。有苦難有愁傷,有求索有迷惘,有熱情有冷酷,也有岐視與抗拒,當人性達到如此渾厚豐滿,便不再是單面人,而是立體多面的現實真人。
其次是為張仲景周邊配備的人物性格,在塑造上注入了多元組合元素。對巫師神婆這一群體,增加了矛盾沖突的復雜的社會根源,使小說情節變得駁雜,看點多樣。小說不僅有豐富的文學品質,給寫歷史文學者提供了學術借鑒和參考資源,也為中醫從業者以新的思考和啟示。張仲景遺世獨行的高尚醫道,在于終生行醫不求分文,藥材自種自采自制濟,免費給患者,醫德暖天下。在張仲景眼里,世上沒有權財價值,只有醫家之道,終生行走,從無旁顧?,F已有中醫從業者電話約張天敏面對面探討中醫。更多是小說作家想研討歷史小說的寫作角度。
新版《張仲景傳》是具有可讀可研、可傳世的精品文著。它如一座燈塔,引領醫界回歸于救死扶傷的初心、不忘人道主義的使命,以醫圣為楷模為中醫復興、為傳承和弘揚中醫文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