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耳傾聽曹箏音 ——《碧桂芬芳:曹派古箏藝術專場音樂會》散記

2022-07-25 09:40:32 作者:陳松峰 來源:
分享到:

在這七月流火的時節,在這大地似蒸籠般烤炙的當下,我懷著一種追思故人、緬懷鄉賢的情愫,走進河南藝術中心音樂廳,聆聽一代古箏大師曹東扶先生的后人們那一曲曲賞心悅目、融古匯今的古箏音樂會,感覺猶如一縷清爽的風、一杯甘冽的水,撲面而來,沁人心脾,使我在余音繞梁回味不絕的同時,又驀然間尋覓到了箏壇泰斗曹東扶的足跡。

7月12日,為追憶箏壇泰斗曹東扶先生之女曹桂芬仙逝三周年,由北京保利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河南藝術中心、河南省音樂家協會古箏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古箏音樂專場會,使人們在享受“曹派箏”藝術的同時,還聆聽了“曹派箏”傳人——曹桂芬之子曹勃先生的《談河南曹派箏曲的主要風格及技法特色》。

當演出的大幕徐徐開啟的時刻,我的眼睛便自始至終幻化著一代宗師曹東扶那瘦削高挑的個兒、睿智逼人的目光、令人愛戴的尊容和那永遠是一絲不茍、音斟樂酌、雙手撥動箏弦的定格在人們美好記憶中的儀態。我甚至想到我們的同鄉——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于1990年為曹東扶先生的題詞:“繼承民族音樂文化,修養精湛……廣植桃李,蜚聲中原……每思音容,不勝惋嘆。”

一首歡樂輕快的由河南曲劇曲牌組成的《大起板》開啟了音樂會的序幕。這首組曲是由曹東扶先生編曲的剪剪花、雙疊翠等曲牌及其多種變奏而成,樂曲活潑歡快,輕盈跳躍,具有濃郁的河南地方鄉土氣息,一下子把聽眾帶入一個頗為歡娛的境地。這是曹東芬先生巧妙融入了“曹派箏”的彈奏技法后的完美效果。

河南曹派箏、板頭曲都源于河南大調曲子的音樂藝術,她是在民間廣泛流傳并經后人不斷加工提煉,并吸取包括其他劇種在內的精華,廢棄糟粕而形成的古箏技藝。被譽為一代宗師、箏壇泰斗的曹東扶先生親自修改、校訂一百多首箏曲,被世人所傳頌,由此足見一斑。

音樂會上,我聆聽了曹東扶先生的作品《陳杏元落院》和《陳杏元和番》,兩曲為姊妹篇,內容取材于戲曲故事《二度梅》:陳杏元被迫前往北國和番,行至雁門關時,她借拜昭君廟為名,在落雁坡投澗自盡。陳杏元跳崖后被山中隱士所救,并連夜送至邯鄲節度使鄒伯符的庭院中,醒來后向鄒夫人及小姐哭訴自己不幸的身世,后杏元被鄒員外收為義女……

此曲深沉、憂郁,多用起伏多變的音調,戲劇性的描繪出陳杏元凄切哭訴和番途中的悲憤心情,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受封建邪惡勢力壓迫的婦女形象。驀然間勾起了我對同屬曲劇的《陳三兩》《祥林嫂》的聯想。古箏曲調如泣如訴,婉轉哀怨,雖為一人所彈,我卻仿佛是在看一臺濃妝淡抺的凄婉的戲劇,催人淚下,哽咽不止。是曲以特有的箏音,如大指搖、大顫、按音托劈、顫滑及小顫等技巧,給人一種樂在劇內、音在劇中的體味。

在對曹東扶先生的《高山流水》《鬧元霄》等作品感興趣外,我對曹派的那個名曰《打雁》的箏曲更情有獨鐘,以至于在音樂會結束后的日子里,我時常在聆聽、在琢磨、在回味曹桂芬先生的音頻《打雁》。

《打雁》給我們描述了一個深刻細膩、極富聯想的獵人打雁的場景。依據箏音巧妙細微的變化,在不到十分鐘的彈奏下,可使你進入一種頗具畫面感的境地:首先,在廣袤而寧靜的河邊沙灘上,有一群經長途飛翔而在此憩息的大雁,悠然自得,箏曲顯得明快流暢。忽爾,一持槍的獵人從遠方瞄準,向雁群射入一顆罪惡的子彈,箏曲頓時轟然而起,瞬間,群雁驚恐萬狀,帶著驚異的哀鳴聲,展翅騰空而飛,留下那只受了傷的失群孤雁。通過箏樂特有的顫音、滑音,使我們仿佛聽到那嗯啊嗯啊的哀鳴聲,看到那凄凄慘慘戚戚的受傷流血的慘狀。筆者甚至悟到,這不是動物界向人類暴戾行為的控訴與怒斥嗎?

馬克思曾說:“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為不至于在這場高雅的古箏音樂盛會里,箏對我有對牛談琴的隔膜,我還是事先耐心琢磨了曹派箏的源流以及每一位演奏者的作品。在他(她)們雙手有節奏的彈奏下,我觀察著他(她)們的指上功夫:時而像蜻蜓點水,流水潺潺;時而似浪拍沙灘,驚濤拍岸;時而推拿搓移,托劈顫滑;時而余音裊裊,回味悠長;時而懸崖勒馬,戛然而止……我看到的是一個個妙趣橫生的畫面……激越昂揚時,似有百萬雄兵、席卷大地、氣吞山河、無往而不勝;歡樂喜慶時,可看到那鑼鼓喧天、百鳥朝鳳、萬家燈火、普天同慶的一斑。哎喲,好一似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演奏會后,書法家、詞賦家唐卓先生以一首七絕相贈:

天音國粹靚中州,

競放芬芳百卉羞。

載譽蟾宮舒廣袖,

人間萬戶仰瓊樓。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