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俗語“一叚(jiao)地”的“叚”字

2021-08-27 10:20:27 作者:侯保國 來源:
分享到:

在鄧州的農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詞語,即一叚(jiao)地,兩叚地,這一叚地,那一叚地,至今仍能聽到這種讀音。

很顯然在上述的一叚地,兩叚地,這一叚地,那一叚地中的叚字,明顯是作為一塊田或一塊地的量詞,也可以說是專用于土地面積的形狀量詞。而在《新華字典》和《中華大字典》里,則沒有這樣的解釋。顯然作為土地面積形狀量詞的“叚”字的釋義和讀音,在這兩部字典里失收了。

《新華字典》第十版(商務印書館2004)216-217頁載:“假(叚)。1、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跟真相對:假頭發,假話?!炯偃纭?、【假使】連詞,如果。2、借用,利用:假手于人。假公濟私。3、據理推斷有待驗證的:假設,假說。”

《中華大字典》載:“【叚】居下切音賈馬韻。1、借也。闕。見《說文》(段注)謂闕其形也。其從又可知。其余則未解。人部假云:假借。當作此字。古多借瑕為叚。2、通假?!秲x禮少牢餽食禮》叚爾大事有常。

而這個字的寫法在鄧州張村冠軍人李桂馨光緒十二年(1886年)撰寫的《李氏祠堂記》中有明確的記載。張村冠軍李家莊李氏祠堂門前立的一通《李氏祠堂記》載:“……祠基地壹畝捌分叁厘叁毫。新置祭地貳畝壹分伍厘柒毫,與祠基地相連,共為壹叚。北橫貳十弓,中橫貳十弓,南橫貳十貳弓叁尺伍寸,中長四十陸弓壹尺壹寸。舊遺祭地壹叚叁畝伍分,坐落邪廟張姓門前。”

“叚(jiao)”字,作為土地面積形狀量詞,在明、清時期,已經是普遍使用,在《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載:“至王家丘舡路溝一叚,地勢趣下,白河適當其沖,秋水暴漲,最為河害。”(清)《欽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七載:“又白墻門東一叚,地勢稍低,舊坦外防塘腳不整。”(明)徐應秋撰《玉芝堂談薈》卷五載:“瓦棺寺后,松林中一叚地,最髙敞處,上元佳境盡在其間。”明崇禎劉興我刊本《水滸忠義志傳》第九十七回載:“王慶只得前去掃凈一叚地面,排下骰碗放那,錢在地上。”乾隆版《合陽縣志》第二卷《田賦第三》載:“文廟香燭田一叚,一十五畝二分四厘二毫,在安平村;一叚一畝一分,在南長益村。”又載:“在南門外五里坊西者一叚,二畝;在白楊陵村者一叚,三畝三分;在北康家屯者一叚,四畝;在金水溝者一叚,三畝。”

由上可知,作為土地面積形狀量詞的“叚(jiao)”字在明、清時期已經廣泛使用。

顏汝毅發表在《中國周刊》的文章《被現代人曲解的“叚”字》稱:“【叚】這個字多用作量詞,指一片土地。一片的大小不等,有幾畝,也有幾十畝,甚至幾百上千畝地,是一個形容詞或者說是量詞。實際上這個字應當還有一個讀音,應讀‘jiao’,這種讀法在關中渭北一帶非常流行,也是農村用來泛指一片土地的量詞,這個量是個大概的量,沒有具體標準,但字典里無此讀音或釋義。”

顯然,作為土地面積形狀量詞的“叚(jiao)”字的釋義和讀音,在《新華字典》和《中華大字典》這兩部字典里,明顯是失收了。“叚”這個通俗的方言俚語,之所以沒有在字典里傳下來,不外乎,編寫字典的人不種地,種地的人不編寫字典罷了。

從這個“叚(jiao)”字的讀音和書寫及使用,可知鄧州底蘊豐厚,歷史文化悠久。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