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醫圣精神”探析

2021-08-27 10:19:53 作者:徐君澤 來源:
分享到: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醫圣祠了解“醫圣”張仲景生平及對中醫藥發展做出的貢獻,其間,總書記由古論今,再談中醫藥未來,是對中醫藥傳承發展的一次全方位“把脈”。

東漢末年瘟疫流行,張仲景有感于百姓疾苦,潛心研究古籍,尋找治療傷寒的藥方,著有臨床治療學典籍《傷寒雜病論》。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時,最具吸引力和優勢的正是中醫藥,所以張仲景是我們走出鄧州,甚至走向世界的最亮麗名片,鄧州應當大力挖掘、傳承、弘揚張仲景的“醫圣精神”。

2007年,鄧州政協主席楊德堂領軍編撰十部《鄧州歷史文化叢書》時,讓楊廷玉和我編寫其中一部《鄧州中醫中藥文化》,我們收集、整理、編寫了許多有關張仲景的篇章。2014年,鄧州政協主編多卷本《印象鄧州》,把《醫圣張仲景出生地鄧州》這一章的任務交給我,我對張仲景的大量史料、故事,又認真、嚴密地進行了篩選,用文學的手法,撰寫、升華,圓滿完成了這一任務。

現在看來,我們對張仲景的精神遺產挖掘得還很不夠,張仲景對中醫藥的杰出貢獻,總縈繞在我腦海里。我認為,鄧州應大力弘揚張仲景精神,尤其是他的科學精神。

東漢時期,張仲景誕生在涅陽縣張寨鎮(今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雖然他離世已經1800多年,經歷了無數的風雨滄桑巨變,而他依然活在人們心中。為什么?因為人民需要他。他不同凡響的醫學理論與實踐,已與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融為一體,塑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肉之軀,鋪就了中華民族健康成長的基石,他是醫藥之神,健康之神,是蕓蕓眾生對生命和健康寄托美好的心愿所在。

我認為,張仲景精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他執著于事業的獻身精神。張仲景被歷史推上了太守的位置,他很愿意為民做主,但昏暗的世道,又把他“逼”出了衙門。三年的官場實踐,證明了他一介書生無力當官“治”國,那么他就回過頭繼續研究自己酷愛的中醫藥事業。“醫相無二活國在于活人”,他決心為“活人”貢獻畢生。

二是他偉大的博愛情懷,拳拳的為民之心。他不當太守,離開長沙,也不顧小家,不在乎自己的衣食住行,不重錢財。為了他的岐黃事業,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采集中草藥,走村訪戶,心系百姓。以他殷殷的愛民之心治病救人,使多少瀕臨死亡的人獲得了重生,大江南北,播下了他中醫藥文化和思想的種子。

其三是張仲景的科學精神。東漢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后達5次之多,使很多人喪生,一些村鎮幾乎絕跡,其中尤以死于傷寒病的人最多。他決心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更加“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游歷各地,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痛苦,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癥的研究付諸實踐,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含辛茹苦的努力,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卷,經后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秱s病論》系統地概括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書被后人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醫圣”“經方大師”。

張仲景的中醫藥學說,是實踐的升華,有嚴密的科學性,經得起時間的無情過濾和實踐的嚴峻考驗。他留下的200多個醫方,據臨床無數次驗證,其療效可靠,屢試不爽,一些國家用先進的方法分析,其組方配伍的高精度令人大為震驚,歷史上成千上萬的學者對其理論和方藥探索研究,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專著、專論,研究《傷寒雜病論》而出版的書籍達幾千余種。他的醫學理論準確、精到,有很強的實用性,易于操作。這充分反映了仲景文化的科學精神和藝術品位,在中醫藥學界,是無與倫比的。另外,仲景文化還包含有深奧的哲學理論。由此看來,張仲景精神實用于各行各業。

張仲景精神是鄧州獨特的文化瑰寶,是全國、甚至世界唯一的,這些精神歷久彌新,當今需要,將來仍然需要。為了貫徹、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張仲景的講話和對中醫藥工作的指示,建議鄧州更深入地挖掘、傳承、弘揚張仲景精神,在全國廣泛收集整理有關張仲景的研究成果,匯編成書;在鄧州建一座規模性的張仲景標志性紀念館,讓其和花洲書院、編外雷鋒團展覽館、鄧州“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展館一樣,載入史冊,成為思想文化教育的陣地。

分享到:
六月色婷婷中文字幕|残疾videos精品变态|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暮|欧美巨波霸乳影院|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