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娶自古是人生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屬過去,“相面”成為現代婚姻最關鍵的環節。相面又叫“見面”“相親”等,指未婚男女的首次交往與接觸,就是看對方是否“入眼”與“合得來”,是步入婚姻的第一道門檻和尺度,也是愛的第一次碰撞,能點燃靈犀火花,誰也不敢輕視放松。
相面可不是隨便應酬,得做好充足準備,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包括衣著、說話和舉止行動等。若印象不佳,相面會流于形式,對方百般挑毛病,任憑媒人跑斷腿,怎樣說都無濟于事。
女孩雖說占上風頭,但也不忘涂抹化妝品,盡量保持臉蛋白凈光潤,會提前到理發店把頭發梳理好,或長發披肩,或劉海齊耳,反正得打扮俊俏點,穿著不求太時髦,但也要大方得體,不能過于花哨,不可呆板固執。男娃更得收拾一番,修邊幅和品行是常規的,人黑白高低不講,至少得穿套合身西服,蹬雙皮鞋,不求多瀟灑,但至少看上去感覺順眼,還得事先備好糖與瓜子,臨行不忘買盒過濾嘴香煙裝進口袋,“雙龍”“喜梅”都行。抽不抽是種準備和招待,禮多人不怪,必需時還要掏出來放在桌上,但不能再裝回去,否則會顯得小氣、扣門,讓人看不起。
媒人兩頭跑是必須的,不斷穿行于兩個家庭,告訴見面的時間地點等。那年頭,相面約會往往是樸素的,純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大多選在野外路旁大樹樁下,或公路邊蓄水池畔,甚至橋南頭的小樹林里……雖說樸素得土氣,但少不了有些雅趣情調。
約莫到了時辰,姑娘及母親由媒人帶著一同走過來。姑娘有些不好意思,低頭走路不多說話。其實男孩很早就到達,還不時看手腕的石英表,穿著也不錯,一輛七成新的飛鴿牌自行車扎在路邊,滿帥氣的迎上前去,說話很禮貌。
農村有個規矩,女孩是不能提前來的,也不能先開口,必須是男娃等待女孩,見面時男娃要先打招呼,顯得主動熱情,給女孩讓瓜子糖,給其母親遞煙倒茶,說話要活氣得體,以顯對女方的尊重。女孩若第一眼就看不上男娃,或男娃看不上女孩,相面很快借故散場,出現“一揭雙瞪眼”的窘局。一揭雙瞪眼,是鄧州的方言戲語,很形象的說法,就是男女雙方見面后彼此沒好感,不歡而散,各走各的路,用三頭騾馬也拉不到一起。
相面,雙方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尤其男娃不能隨便盯人家姑娘看,瞄兩眼就行,姑娘也不能太媚俗,提出過多刻薄的要求,只要人本分勤勞,談得攏就行。相面可不是件輕松的事,有時會覺得很累和無聊,有時也會覺得別扭和尷尬,尤其女孩母親在場,說話更得注意分寸,要想著說不能搶,話到嘴邊還要留半句。
村里曾出現過這樣一件事,頗有教育啟發作用:一個老實憨厚的男娃,手藝也不錯,按理說滿招人喜歡,結婚不成問題。恰逢春節,去拜見丈母娘,倒也熱情,見丈母娘正在灶房燒水,便直奔過去說,媽給你磕頭了,就撲通在灶臺前跪下,連磕三個響頭。這事弄巧成拙,惹得全家人都很生氣,姑娘認定這小子是“缺電”“差心眼”,按農村話講就是太實在,憨得讓人不能正常理解??上攵?,后來,這樁婚事自然沒能成功。
相面是嚴肅的,講究細節。必須得認真矜持,想著說話,該說的細講,不該講的千萬別走嘴,還要受得住寂寞和冷場,學會巧妙“回答”。受傳統禮教和封建思想影響,當時有些女孩會突然問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現場考驗男孩,試圖了解男孩的心勁和底線。這也不知是誰發明的邏輯,有些荒唐可笑。
諸如,有姑娘這樣問:你家房子檐頭有多高,屋頂有多少椽子;你家稱稈上有幾顆星,你爹媽愛吵架拌嘴咋勸等,凈問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男孩此時要是頭腦不靈便,就很難過關。但稍機靈有頭腦的男孩,就會繞圈子回答,或許就得到姑娘的芳心。其實姑娘不是真正考試,借故說說話,重點是想看看男孩的機智和靈敏度。有時男孩雖沒答到點上,姑娘也會覺得男孩幽默風趣,言中有理,便會過關,用異樣眼光看男孩,抿嘴笑出聲來。
隨后幾天,姑娘便會對媒人講,說自己沒啥意見,看對方咋說。媒人這下好辦事情了,忙追問男娃,并催促說明天是個好日子,帶姑娘去城里逛逛,看看電影。人家可是十里八村打燈籠難挑的好姑娘,接著囑咐男娃別小氣大方點,端午節快到了,記住買箱咸鴨蛋外加粽子去姑娘家走一趟。
當然,姑娘的家人同意后,男方就會備上好禮,表示滿意。事就這樣拍板定案,相親取得階段性勝利。接下來的事就會水到渠成,全憑媒人那張嘴:“套八字,擇吉日,嫁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