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樹李連是最早開赴陶岔渠首會戰工地的連隊。1968年11月下旬,楸樹李村選派44名基干民兵,在連長王春志、指導員李光化和副連長李太平的帶領下,拉著架子車,帶上行李干糧、柴草木料和簡陋工具,長途跋涉180余里,經過一天一夜急行軍,到達三山腳下,在陶岔閘基前的葉營駐扎下來,搭建工棚,為后續入駐連隊做好會戰前期的準備工作。
1969年1月26日工程舉行開工典禮,副連長李太平代表民工發言,決心要把工程干好。工程建設中,楸樹李連自始至終保持著先進連隊的稱號。為迅速完成任務,他們吃住在荒涼的工地,放炮、拉石、運土,用驚人的速度,一天內完成8間重要倉庫地基建設,受到總指揮部的表彰。工作之余,他們還積極學習毛選,背毛主席語錄,楸樹李連因“政治思想好、作風好、訓練好、管理好”被評為四好連隊,成為工地上的標桿英雄連。
攻堅克難 渠底清淤
1972年夏,渠首引渠初步開挖,最先進的機械就是為數不多的拖拉機。指揮部面對二十米深的渠底淤泥,連續召開清淤攻堅籌備會和攻堅動員大會,楸樹李連主動請纓,接受了這個艱巨任務??傊笓]部領導親自督戰,調來最先進的鏈軌拖拉機,戰士們發揮聰明才智,改裝拉車,改裝鐵锨,溜著渠坡沖向渠底淤泥戰場。在齊腰深的淤泥里,锨鏟不動就用手扒,克服重重困難,吃在渠底,睡在渠岸,連續奮戰十二天,清空了渠底淤泥,使閘基工程順利開工。楸樹李連的稱號,響徹整個陶岔渠首工程工地。
排除萬難 夜運金草
1970年4月1日,楸樹李連接受指揮部交給的任務,到湖北省金家棚拉金草(學名黃背草)供應基地工棚建設。凌晨4點,40名戰士只備好一頓干糧,20輛拉車向預定的拉草地點出發了。聽說到金家棚距離不過30余里,預計下午就可以拉回金草,但當他們上午10點趕到金家棚一打聽,根本沒有金草,有金草的地方還得再走20多里山路,怎么辦?他們沒有猶豫,立即出發。
不知翻過了幾架山,傍晚才趕到湖北光化縣山根村。一打聽,這里距陶岔80余里,帶的一頓干糧早就沒了,只能忍著饑餓到山上動手割草、捆草、裝車,等拉車全部裝滿,天已完全黑了下來,怎么回去?當晚住下,就耽誤工程進度。危難時刻,李太平鼓勵大家,為了奮斗在陶岔工地上的民工不再風餐露宿,早日住上茅草屋,必須連夜運回金草!班長毛克延主動在前面開路,彭學明、李漢志在中間聯絡,李太平和李國富殿后,把唯一的一盞馬燈掛在前面一輛車上,濃濃的夜色里,這支20輛拉車組成的運草隊伍出發了。
夜里漆黑一片,山路彎曲得很可笑,排頭和排尾可以說話,中間的車輛反成了尾巴。遇到最大的一個大陡坡,上坡3里路,空車也得兩人推,五六個人就合力推拉,推上去一輛,再推拉第二輛、第三輛……20輛重車全部推拉到坡頂,大伙兒都累得筋疲力盡。剛歇一會,寒風一吹,身上的濕衣服冷得讓人打顫,只好燃上篝火,祛除身上的寒冷。這時,才有人發現李寶勝腳上有血,但李寶勝卻笑著說:“這算什么?石頭磕破了腳,為革命,就是骨折腿斷也要堅持!”經過一夜的艱難跋涉,他們終于把大山拋在了身后,踏上了相對平坦的道路。稍有放松的他們才感到饑腸轆轆,周邊都是荒草崗,沒有人家,只能忍著饑餓繼續前進。
整整一天一夜,他們拉著重車翻山越嶺一百六十多里,只吃了一頓干糧,眼瞅著還要繼續挨餓,大家只能咬牙堅持時,炊事員李付漢帶著干糧和食物接他們來了。原來,指揮部的領導發現他們遲遲不歸,就惦記著他們走時只帶一頓干糧,又要拉重車,餓著肚子怎么能行。階級情誼深似海,革命戰士心連心,就讓炊事員帶著干糧來接應他們,還有30余里,食物及時送達,讓楸樹李連的戰士們,補充了能量,經過35個小時艱難跋涉,終于把金草運到基地。
楸樹李連的英雄事跡,受到指揮部通報表揚,并授予“四好連隊”稱號,鄧縣越劇團根據他們的事跡編排了戲劇《找金草》,巡回在工地演出,極大鼓舞了參戰民兵的建設熱情。
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到了建設中后期,為改善生活,楸樹李連合理安排人員分工,工程和生活兩不誤,自力更生在山坡上種菜、養豬。自己種的菜吃不完,就支援給其他連隊。
工地上很難得的是每半月一天的休息,本來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的好時光,但楸樹李連衛生員彭吉旺,主動放棄休息時間,背上背簍步行到附近的杏山上,采集翻白草、野山楂、蒲公英等中草藥,回來洗凈曬干后給大伙熬茶喝,提高了戰士們的免疫力。即使是在下雨天,別的連隊都休息了,指導員李光華也要親自帶領隊員,把工段表層的軟泥清理掉,不影響天晴干活拉車打滑,就是這樣的分秒必爭,楸樹李連在每次工程進度評比中,都是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