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村村有坑塘,戶戶有鴨舍。因為有水,大小村莊都有養鴨的。春節過后一個月,賣雞娃兒、賣鴨娃兒的挑著擔兒,推著車子沿村叫賣。賣雞娃兒的一般是十里八村的主顧,平日大家都相互熟識;賣鴨娃兒的卻大都是二百里外的望城人,一年來一次,或者幾年來一次,互不相識。那個時代的鄉村,因為錢不湊手,因為奉守誠信,一些買賣是通過賒賬方式進行的,有賒刀的,有賒剪子的,當然也有賒鴨娃兒的。
賒鴨娃兒,是因為鴨娃兒小,辨不出公母。一些老太太就與賣鴨娃兒的講:只要是母鴨,價錢可以貴一點,八月十五前后付賬。賣鴨娃兒的也樂意,當然也有掏現錢的,不過可以便宜一點兒。
人常說:人勤地不懶。鴨子也是一樣,只要你殷勤喂它,它就會開窩早,嬎的鴨蛋也多。為了使鴨子長快點,一大早,主婦們就把鴨子趕到坑塘,讓鴨子在坑里嬉戲,順便捕食一些小魚、小蝦,或者捉一只青蛙美食一頓。傍晚時分,主婦們又到坑邊“鴨鴨——鴨鴨——”叫回自己的鴨子。鴨子也能分清主次,是自己的主人叫,就“嘎嘎”幾聲,互相照應著靠近岸邊,隨著主人一扭一晃回家了;不是自己的主人叫,就還在坑塘里追逐、嬉戲,等到自己的主人一聲招呼,也會“嘎嘎嘎”飛上坑塘,一搖一搖回家過夜。
隨主人到家的鴨子,吃了麥余子、麩子之類的食物后,就依偎在房檐下過夜。第二天一大早,鴨子臥過的地方就留下幾個大鴨蛋,有綠皮的,有白皮的,好不讓人歡欣。
收了鴨蛋,主婦們積攢夠二三十個就拿到集市上去賣,然后買一些針頭線腦,或者稱幾斤鹽、買一包火柴。但也要留一些腌制起來招待客人,特別是要等到五月端午吃。
在老家,鴨蛋的最好吃法是腌制成咸鴨蛋,可能是直接炒鴨蛋腥味太濃吧。不過,腌制咸鴨蛋是有講究的,——腌鴨蛋的灰要用麥秸灰。因為麥秸灰細,沒有雜質,腌制成的鴨蛋蛋清松軟,蛋黃油質鮮亮,而用其它草木灰腌制的鴨蛋太瓷實,味道也不好。因此,主婦們每年都要收拾一些麥秸灰,專門腌制鴨蛋、雞蛋。這些年,種莊稼的少,等待麥收過后,有心人就去地里收拾一些麥秸,燒過后存放起來,專以腌鴨蛋、雞蛋。
腌鴨蛋前,先把鴨蛋洗凈,控水,然后加水攪拌麥秸灰,一定要攪拌到覺得灰泥黏稠,才能夠把洗凈的鴨蛋放入灰泥中滾一層灰泥,再在鴨蛋大頭沾一點鹽后,才小心翼翼地把沾過鹽的鴨蛋放入陶制的罐內。一般是鴨蛋大頭朝下,這樣一層一層碼下來,鴨蛋腌制均勻,腌出來的鴨蛋也沒有空頭。不過,沾的鹽不能過多,多了腌制的鴨蛋咸,人們不喜歡吃,一定要咸甜適中,恰到好處。
腌制鴨蛋的過程也就是十天半月的工夫。到了時間,就可以取出來洗凈,然后煮熟,放入涼水中一冰,剝開就有一股誘人的鴨蛋香味撲鼻而入。
然而,記憶中的咸鴨蛋是不能一人一個的。那時,吃鴨蛋,不遇著家里來客人,不到割麥天,不到端午節,對鴨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是到了這些日子,主婦們也是把鴨蛋一切兩半,甚至是一切四牙,還是要等到客人或者大人們吃過之后才能分享給小孩們嘗個鮮兒。小孩們恨不得連鴨蛋殼兒也嚼嚼咽肚里,因為那鴨蛋的味道太好了,一年中,可能只有端午節才能分享一個囫圇鴨蛋過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