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墳”的迷霧
據村黨支部書記李磊介紹,“公主墳”位于姚營村西鄭樓9組,在李賢墓正北方向一公里處,傳說這里埋葬著一位皇帝的女兒,故名“公主墳”。
1978年秋的一天深夜,風雨交加,盜墓賊在“公主墳”鉆了一個大圓洞,將墓內文物洗劫一空。
1994年,姚營村王營8組村民王體敏,在取土做磚坯時,挖出一把寶劍,長0.5米,寶劍雖已生銹,但異常鋒利,村民以手試之,血流如注。據傳,該劍為越王勾踐劍,目前珍藏于市文化館內。
提起“公主墳”,當地村民皆稱之為“冢子疙瘩”,姚營周圍的村民無人不知。有史以來,這里就是一個高高的土崗,狀如土丘,現被種植的楊樹覆蓋。歷年來,村民不斷在此地取土,但土崗依舊,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于文物被盜,無法考證“公主墳”屬于哪個朝代,已成了無言的啞謎。
啟示與思考
在姚營村走訪期間,針對該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村民們都表示很無奈。曾經的村黨支部書記姚學進,對未能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深感遺憾,而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李磊雖有想法,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姚學進說,范仲淹是蘇州人,在他的家鄉到處都有紀念地和紀念館,范公的“憂樂”精神確實值得稱頌,而鐵鉉的“忠烈”精神也應該得到弘揚。在鄧州,除了我們姚營村僅存的鐵鉉“衣冠冢”外,已經看不到他的任何遺跡了。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承載歷史的精神家園,要留得住“鄉愁”。為此,研究和挖掘歷史文化瑰寶,打造鄉村旅游品牌,破解高質量發展瓶頸,是目前推動鄉村新業態健康發展,激活傳統文化“一池春水”的當務之急,應引起相關部門足夠重視。
姚營村地處豫、鄂、陜“三省雄關”大通道,直通渠首,又毗鄰市區。如果歷史遺跡能夠恢復重建,喚醒沉睡文物,讓歷史遺跡與花洲書院、鄧國春秋園以及渠首連成一線,將形成一道亮麗的鄉村旅游風景線,未來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