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韋志紅這樣,能夠把如何致富作為經驗來談的,移民新村的黃莊社區有很多。諸如既是社區黨支部書記,又在老家辦企業的周東風;把溫室大棚種植得風生水起的張金順;蒸饅頭一天能用掉27袋小麥面粉的韋志鋒等。
“一個人富,稱不上是富裕,只有大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那才叫真正富裕。”黃莊社區黨支部書記周東風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周東風看來,遷到新社區,今后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F在雖然溫飽已經沒有問題了,但必須要想辦法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2013年春,周東風個人舉資400余萬元,在社區的耕地上建了50個塑料大棚和溫室大棚,占地面積達100多畝,棚內育有時令蔬菜、菌類等10余種。為充分調動村民致富的積極性,社區黨支部經過討論醞釀,把大棚都以承租的方式,分包給了本村和鄰村對大棚種植有經驗的村民經營。
“現在,蔬菜大棚里的生態蔬菜、有機蔬菜已經上市,種植戶都見到了效益,發展勢頭良好。今后,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在養殖業方面再跨一個新臺階。”周東風說。
作為一名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周東風在個人致富的同時,并沒有忘記帶領村民共同富裕奔小康,更沒有忽略村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2012年下半年,他多方籌措資金30余萬元,整修擴建了村里的文化廣場,又修建了舞臺,并建成了村級圖書館、棋牌室,組織村民組建宣傳隊,購置了音響和播放設備,聘請專業老師教村民跳廣場舞,定期播放科教宣傳片。
周東風不僅主動帶著村民增收,還想方設法為村民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特別是家庭情況特殊、不能外出務工,又有勞動能力的村民,他都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如村民魏志常,一家7口人,兒子弱智,兒媳殘疾(小兒麻痹后遺癥),還有兩個孫子上學,周東風就安排其兒媳到廠內做清潔工,讓魏志常做門衛,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
諸如此類事情還有很多,本村3組村民魏仁廣本人患精神病,妻子離家出走,母親患有肺氣腫,兩個小孩在上學,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只能依靠低保艱難維持生活。周東風干脆把他家做為自己的聯系戶,常年接濟。另外還無償資助貧困大學生趙亞峰。趙亞峰是一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母女倆10多年來相依為命,2011年趙亞峰以優異成績考入四川大學,正當母女倆為4000元的學費發愁時,周東風親自送來了5000元,解決了她們母女的燃眉之急。之后,在大學讀書的趙亞峰,3年中每年周東風都按時資助2000元,幫助趙亞峰順利完成了大學的學業。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周東風共出資近20萬元,救助和資助對象達200余人。
如今,如果你走進黃莊社區,濃濃的鄉村文化撲面而來。村干部實施輪流值班制,及時為村民解難紓困;整潔的村道,整齊的民居,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處處展現出新農村的新氣象。
2015年3月,時任水利部副部長的矯勇,在回答新華社記者“重大水利工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移民安置方面會有怎樣確保”的問題時,曾經這樣回答:“移民這個問題,大家一直很關心,我們倡導在重大工程建設當中,尤其要多關注弱勢群體,一項工程的中下游要受益,上游搬遷的群眾也要受益。所以,我國在制度設計上就對水庫移民設計了前期補償和后期扶持的‘雙保險’制度,同時也提高了征地和移民安置的補償標準。‘中央一號文件’在對水利工程建設的征地標準方面,要求進一步提高,按照各地的片區地價來統籌考慮。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在工程建設過程當中,精心規劃移民安置方案,精心安排移民搬遷的地點和基礎設施等,都制定了具體明確的目標,力爭使移民在搬遷后,具備發展的基本條件,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我想,這樣做可以實現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多方共贏。”
縱觀因重大水利工程的移民搬遷,無論是搬遷方的無私奉獻,還是安置方的無畏付出,都跳動著和諧的音符,緊緊圍繞著“前期補償”與“后期扶持”的“雙保險”移民政策,團結互助,齊力同心,上下一盤棋,以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和攻艱克難的英雄氣概,書寫著新中國移民搬遷的史詩。
一個離奇的故事,往往緣于一個朦朧的起因。如今,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22.4萬移民已經融入各個省份,而搬入鄧州的其他28個移民新村,正像黃莊社區一樣,正攜手180多萬鄧州人,闊步走在通往富裕的陽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