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給健康人用的,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團隊做大量研究驗證臨床安全風險最低化,把幾十年積累的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雖然壓力很大,但我們有信念和信心……”作為“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獲得者,在常人眼里,面對媒體和受眾,慷慨陳詞,宏論滔滔,但在接受央視記者專訪時,陳薇一如往常言語淡定,波瀾不驚,歸功于團隊。淡定,正是淡定,才成就了陳薇。
淡定可以忘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淡于名利的羈絆,外物的誘惑,終使得自己心有歸屬,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專得住事業,干事創業于是有了成功的前提和保障。西漢董仲舒,年少時讀書,三年目不窺園。園里自有花如粉,園里自有蝶振翅,園里自有蜂嚶嗡,董生愣是不管不顧,埋首書卷,工夫下處,終成一代巨儒?;仡欔愞睘榱?ldquo;剿殺”新冠肺炎病毒進行研究的過程,不難發現,除了深入武漢一線,還有一個細節——以身“試毒”。她學神農,親身檢驗藥效,親自注射疫苗。在現代化儀器充斥實驗室的今天,陳薇沒有躲于實驗室一隅,依靠儀器說話,而是深入現場,掌握第一手資料,完全把事業當成信仰無私奉獻。盡管疲累不已,依然樂此不疲……一切緣于淡定,因為淡定,所以專注;因為專注,所以事成。自古以來,就是這個理兒。
淡定彰顯修養。俗話說得好:“滿瓶子不響,半瓶子咣當”,往往,越是飽學之士,越是低調;胸貯點墨者,時時處處張揚,忘了貴姓。季羨林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但平常扮相卻像“勤雜工”。一次開學,他主動幫一個新生拿東西,到達目的地后,學生真誠地道了聲“謝謝了,師傅!”季羨林笑笑,沒說什么。正式開課后,那位學生才驚醒:季先生竟是授業之師。沈從文初入西南聯大,遭盡某些教授奚落,仍不哼不哈,教完書,便蟄于小屋讀書、寫作,著作等身的他,字字珠璣,備受眾人仰慕……一個人,并非出身名門望族而尊貴,而是“腹有淡定氣自華”,“鳥翼系上了黃金,鳥兒就再也飛不起來了”,解掉“黃金”的秘訣,就是“淡定”。
淡定凝聚智慧。老子曾經說過,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順應自然規律就是“無為”。這個“無為”,正是對“淡定”的闡釋。淡定者生惠,生惠者心靈。面對喧囂紅塵,面對繁華誘惑,如果能保持神定氣閑的心態,無疑會生出從容、睿智,成功之鳥自然翩翩而臨肩頭。薛岳從容布陣,“天爐”戰法熔萬千倭寇為焦炭;孔子以“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循循善誘,引顏回折腰;30年隱姓埋名,于敏獲得了“中國氫彈之父”的美名……光環的背后,顯而易見,不是我比人聰慧,而是我比人淡定。
淡定的“天敵”是氣躁。躁令德失,躁令行偏,躁令智昏,一旦氣躁,欲念之蠱就會嚙噬心智。而心智一旦被嚙噬,就會蒙了雙目,如同盲人摸象,抓不住問題的實質和要害。這樣就失了思路,亂了章法,吞咽苦果是必然。張飛報仇心切,鞭卒趕路,結果德失身亡;仲永之父只知炫耀,致堂堂“神童”“泯然眾人矣”;清代學者周容不聽擺渡人之誡,惶急前行,城門在望卻不能進……數不勝數的“前車之鑒”無不警醒我們:無論治學,做事,淡定心神至關重要。
陳薇獲了獎,探詢其是否兩院院士,甚或大談特談豐厚獎金,不但無聊,而且無趣。“心無物欲,秋空即是霽海;坐有琴書,石室便成丹丘”,好好挖掘陳薇身上那種閃光的“勤學、精思、博采、篤行”,淡定與執著、堅韌和無畏的治學之道,研經之本,才算沒有迷失關注、學習的方向和維度。
說到此,不禁想起了魯迅的《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確實,人生一世,唯有無聲地研學,無聲地做人,才有機會聆聽那驚天霹靂的“訇然一響”。這,當是陳薇傳給我們的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