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均同志系我市《桑榆之光》報副主編,市老年大學書畫系主任,其書法大草作品《詠梅》是應我邀約而創作的上乘之作。
“己閱大草入眼新,逸致閑情已隨身。筆走龍蛇無愧負,墨弄懸握有搏拼。待看前程開似錦,靜觀飛舞皆有因。奮臂疾書胸襟闊,橫幅行間循望真。”此幅大草橫幅,是借毛澤東詞《詠梅》的內容,鑒“二王”的小草、大草“前車之轍”及唐代張旭、懷素和現代毛澤東等書法藝術精髓而創作的。作品大草章法恣肆、豪放,結構得體、布局合理,字跡流暢、飄逸而不失厚重,字形瀟灑、脫俗而不失穩健,飽蘸濃墨一筆寫成“風雨送春歸”,濃、濕、淡、干、枯五色皆備,貫通一氣。整幅作品,四個春字,四種寫法,每個春字都寫出了不同的姿勢、不同的情勢、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味道,是否是相同的一字,區別于別有一番情調?象征著萬紫千紅總是春,寓意著多姿多彩即是春,寄托著對春的祝福,煥發著人生第二春?我們不得而知。唯一可借鑒的是《蘭亭序》中出現有二十三個“之”字的不同形態給我們以啟示和提示。從作品的謀篇、布局上看,大草字距、行距都環環入扣、絲絲相連,大與小的呼應、章法與墨色,疏與密,作品中的“歸”與“中”的疏朗和夸張,分明能讓品讀者感到線條騰挪的流暢,感到大草飛揚神采的張弛。
草書,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而大草(又叫狂草),屬于今草系列,是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它筆勢相連而圓轉,字形狂放而多變。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劃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大草是最奔放的一種書法作品??v觀馬均同志的書法作品,你會發現,他是以線發力。我認真地研究和揣摩他的站姿,他側身于書案的左側,兩腳呈半馬步,聚神、提臂、運筆,這是全身運動的縮影,用手臂走直線或走弧線,字與字之間節奏連綿不斷,一氣寫完“飛雪迎春到”,爾后長出一口氣,再運臂寫完“已是懸崖百丈冰”。值得提及的是,大草與小草,都吸收王羲之、王獻之的精華部分相互夾雜,優勢互補,圓中有方,方中見圓,充分體現出大草的“到位”和書寫的“道味”,以突出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再看那個“冰”字、“猶”字和“丈”字,你分明能揣摩出他動筆的節奏,品讀出他那疾風橫掃一般的筆觸,那驚雷般的騰挪,那駿馬狂馳、馬踏流星般地翻轉,那馬尾提線一束的韻致韻味。具體講,他書寫運氣后的執筆瞬間閃電般成形的疾速、點劃閃爍,把一個本來橫平豎直的一個個規規矩矩的漢字,演繹得風生水起,揮舞得八面生輝,將漢字揉搓和拆解,拉成線條、點面,再將這些肆意的點線形態、姿態交叉組合,率意揮灑,筆走龍蛇,那簡直是一場美不勝收的景況,讓你身心陶醉在藝術之中。再如說這個“中”字,中的一條豎線,占三個字的位置,這叫做到位,短之遜色,長之損色,美就美在這不長不短之中,亮眼又適度,道味又到位,這是時間積累的結果,歷練積累的結果,更是修為積累的結果。
大草藝術可說是海納百川,最具想象力,最有發揮余地的書體,尤其是重于情感的抒發,因此,需要高難度的技法修煉,大草作為藝術品,馬均字幅間呈現出的大格局、大景象、大氣魄,可稱之為大手筆吧!他尊崇古法,又不拘泥于古法,尊重規律,恪守規矩,又敢于打破常規,并善于將世事感悟于筆端,寫于紙面,將書家的“到位”與賞者的“道味”表現得淋漓盡致。真是:一層墨跡一層天,移目亦景不羨仙。直立風塵雙足下,握筆揮舞單臂前。古圣前賢雖駕鶴,望去留痕仍存煙。極致抒懷情不已,心游乾坤無際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