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初夏時節走進夏集鎮,處處感受到的是蓬勃發展的生機,干事創業的激情。
在這里,紅薯粉條家族有了新成員,用“何首烏紅薯”制成的粉條,成了顧客的“新寵”;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靈動的梅花鹿,在主人的呼喚下來到你的身邊,和它們零距離接觸;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黨建引領,破解難題,無論是錦鯉,還是青年雞、針織品,產銷兩旺;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雷鋒村”里雷鋒元素比比皆是,雷鋒精神涵養鄉風,新風撲面來……
夏集鎮鎮長李創告訴我們,良好的發展態勢源于豐厚的文化積淀。這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既有新石器時代遺跡,又有明清時期古建筑和名人故居。解放戰爭時期,王集村是中共鄧北縣委所在地。
“產業興,鄉村興。下一步,聚焦‘1+N’鄉村振興產業體系,一手抓產業提檔升級,確保粉條、梅花鹿、觀賞魚等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一手抓項目擴規增效,盤活集體‘三資’,利用閑置土地、騰退學校,扶持鄉賢投資創業,發展壯大板材、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集體、企業、群眾互利共贏。”夏集鎮黨委書記劉峰激情滿懷。
“金 條”
“我們夏集粉條用本地紅薯制作,營養價值高,勁道耐煮、不糊湯。”夏集鎮鄧營村興群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內,負責人鄧年令一邊整理貨品,一邊向客戶介紹。手機里不斷傳來電商平臺“叮咚”的訂單提示音。
夏集粉條制作可追溯至明清時期。這里,沙壤土孕育的紅薯淀粉含量高。農民在紅薯豐收后,為延長保存時間,將紅薯研磨成粉,再加工成粉條。零添加的粉條,以獨特的口感、韌勁遠近聞名。這一技藝代代相傳,逐漸成為夏集鎮的標志性特色產業。
粉條好不好,制作工藝流程很關鍵。鄧年令是當地有名的粉條生產大戶。說起粉條加工,鄧年令興致盎然,“從篩選、清洗到晾曬需經18道工序,核心環節仍恪守古法手工工藝。”
2018年,常年投身“三農”發展的鄧年令返鄉調研時,敏銳地注意到本地紅薯的獨特品質:“我們老鄧家的手藝傳了五代人,必須讓它煥發新生。”懷著這份使命感,2019年他牽頭創辦興群農業合作社,決心讓傳統粉條產業化。
傳統的粉條生產大部分在冬季,需要經過冷凍晾曬,口感更筋道。
“規?;a,需要冷庫。”鄧年令一籌莫展。
“鎮政府給咱申請了冷庫村集體經濟項目!”鄧年令的擔憂煙消云散。原來鎮政府未雨綢繆,提前為生產大戶的規?;a鋪平道路。
粉條除了工藝之外,紅薯的品質也相當重要。
鄧年令盯準源頭創新:“紅薯得種出新花樣!”妻子提醒:“保友叔懂技術!”家住白牛的鄧保友畢生癡迷農業種植。
在鄧年令的扶持和幫助下,歷經無數次失敗,鄧保友終于培育出了紅薯新品種“鄧薯1號”——“何首烏紅薯”,并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為了加快新品種入市,夏集鎮政府協助申請綠色認證,并協調市農科所,上報省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對產品進行安全和成分檢測。檢測結果顯示,“何首烏紅薯”營養成分是普通紅薯的10倍。用“何首烏紅薯”制成的“烏薯”粉條迅速走紅市場。
新品種知曉率低,群眾不愿意種植。“別擔心,咱們在全鎮進行宣傳推廣。”鎮領導給鄧年令吃了“定心丸”。
在鎮政府的統籌和指導下,采取“合作社+專家+農戶”發展模式,擴大種植規模。如今百余農戶加入,產業鏈從田間延伸至車間。
村民劉康數著鈔票笑:“有保底價,去年收購價漲到兩塊二!”
包裝工張大姐手指翻飛:“月掙3000元,顧家掙錢兩不誤!”
隨著合作社“豫鄧源”“鄧薯”品牌聲名鵲起,物流費用高瓶頸顯現。鎮政府牽線入駐京東物流園,與郵政、極兔達成合作,單件運費直降0.5元。
“現在網紅直播得爆單了。”鄧年令說。原來,為了增加銷路,鄧年令帶著粉條產品不斷走出去學習。2022年鄭州甘薯博覽會上,他們的產品斬獲紫薯類口感大獎,重慶、東北的頭部網絡主播紛紛主動尋求合作。
多年深耕終見曙光:2023年,“老鄧家手工粉條技藝”入選鄧州非遺;2024年,合作社獲評“河南省示范社”,入圍南陽市“老字號”知名品牌稱號。
倉庫外,京東物流的貨車滿載著“金條”——紅薯粉條,整裝待發,運往全國各地。
“接下來要做薯片、紅薯黃酒!”站在育苗田邊,談起未來發展,鄧年令信心十足。
嫩綠的紅薯苗在細雨中舒展著枝葉。
鹿 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印象中,梅花鹿是隱藏在樹林深處的精靈,靈動可愛。
而在夏集鎮小耿營村,我們就見到了這群可愛的精靈:肉嘟嘟的小角輕輕搖曳,身上的梅花斑點格外醒目。
這源于丁長江、丁長偉兄弟倆的不懈努力。事情要從2014年說起。
“現在興起‘養生熱’,這次我回來,好多人找我帶鹿茸……”一次家宴上,定居香港的親戚無意間的一番話,為生意受創的兄弟倆提供了一個新商機——養鹿!
他們堅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局限于吃飽喝足,更多的人開始重視養生保健。鹿的全身都是寶,前景肯定廣闊。
得知吉林長春市雙陽區是梅花鹿之鄉,丁長偉立即前去“取經”,開啟了沉浸式學習:飼養、繁殖、割茸、燒茸、防疫……
隨后,他與哥哥丁長江一起返回老家,傾盡所有積蓄,湊夠了60萬元啟動資金,引種了30頭雙陽梅花鹿,建立了南陽市第一家梅花鹿養殖農場——鄧州長偉梅花鹿養殖有限公司。
當時,梅花鹿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飼養需要辦證。幾經周折,在工作人員指導和幫助下,兄弟倆終于拿到了特種動物繁育許可證。
萬事俱備。正當他們準備大干一場時,意外頻頻發生:母鹿難產;部分小鹿出生后母鹿棄養,因為護理不當存活率大大降低;煮熟的玉米喂鹿,夏天容易發酸引起腹瀉……
“北鹿南養”是不是真的不行?丁長偉泄了氣。
丁長江卻毫不氣餒,“梅花鹿在野外誰給它煮玉米吃?云哥家的牛生牛娃了,我去學習學習!飼料的事你再上網查查,想個法子。全部身家都投進去了,這會兒不干,不行了!”
聽了哥哥的話,丁長偉又打起了精神。
把母鹿棄養的小鹿帶回家喂奶粉,人工刺激小鹿分泌排泄物……經過兄弟倆反復實踐,硬是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適合我市氣候特點的養殖經驗。
“害怕、激動,當鹿茸的溫度傳到手心的時候,心都是抖的。”回憶起第一次割鹿茸,丁長偉兄弟倆濕潤了眼眶。
2020年5月,梅花鹿、馬鹿、馴鹿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家養梅花鹿不再被認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為兄弟倆的規?;B殖提供了政策支持。
目前,公司存欄200多頭梅花鹿。丁長偉告訴我們,一頭成熟的梅花鹿,鹿茸每年可以割取兩茬,收獲12斤左右;接取的鹿茸血,可以做藥酒30斤左右。算下來,一只成年梅花鹿年收入就有2萬多元。
致富不忘鄉鄰。養殖場不但帶動周邊脫貧戶就業,還無償教大家養殖技術,帶動他們增收致富。
“每次請教長偉哥,他都毫無保留。問題都解決了,還要打電話回訪。”湍河街道張寨社區的崔石亮是眾多“取經”人之一,說起受到的熱情“服務”,贊不絕口。
丁長偉兄弟倆參與制定的《雙陽梅花鹿養殖技術規范》,被確定為南陽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南陽市地方標準”。廣東、安徽、河北等不少地方的梅花鹿養殖戶前來學習、引種。
“小寶,小寶,過來,過來……”在丁長江的親切呼喚下,一只小鹿從遠處飛快地跑過來,依偎在他身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令人動容。他告訴我們,“小寶”是他從小用奶粉養大的,感情特別深。
丁長偉的兒子丁鵬飛退伍返鄉,通過抖音進行線上銷售,拓展了更廣闊的市場。
“下一步,我們準備集生態養殖、精深加工、文旅體驗于一體,配套建設觀光鹿園、主題農莊,著力打造梅花鹿產業行業標桿。”說起未來,丁長偉信心滿滿。
破 局
夏集鎮小莊村,華益禽業現代化雞舍內,智能傳送帶載著一枚枚圓潤的雞蛋,很快便到了分揀中心。
這家年產值2000多萬元的養殖企業能夠在小莊村落地,村黨支部一班人用盡了心思。
2010年深冬,寒風卷著枯葉掠過鄭州街頭。時任小莊村黨支部副書記黃萍與黨支部書記一起,攥著鄧州籍企業家陳紅軍的名片,在他的飼料廠門前徘徊了很久。
陳紅軍,這位在養殖設備行業摸爬滾打20多年的鄉賢,早已習慣了婉拒家鄉的招商邀請。彼時的小莊村,青壯年大量外流,土地撂荒嚴重,發展舉步維艱。
“村里連條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三天兩頭停電,拿什么搞現代化養殖?”陳紅軍質問道。
陳紅軍不僅質疑小莊村的硬件條件,還拋出了一個個難題:土地流轉難、審批手續繁瑣……
面對質疑,黃萍他們毅然決然向陳紅軍打了“包票”,難題一個一個解決。
土地流轉是第一個攔路虎。為了給養殖場騰出30畝連片土地,村黨支部帶著黨員干部組成“攻堅小組”,挨家挨戶做工作。
72歲的陳大爺抱著鋤頭守在菜地旁,固執地搖頭:“我這地種了一輩子,說讓就讓?他雞舍萬一干不成了,我這地不也廢了?”華益禽業選址的核心地塊,正好包含陳大爺的菜地。
“咱們黨員就是要啃硬骨頭!”黃萍在村黨支部會議上斬釘截鐵地說道。黨員干部組成專班,白天尋找合適地塊,晚上挨家挨戶做村民思想工作。
陳道獻、陳東等老黨員紛紛帶頭簽字。在他們的帶動下,15天內就完成了30畝土地流轉協議的簽訂。
土地問題解決了,接著是用電難題,“沒有穩定供電,進口設備就是廢鐵。”黃萍心急如焚,馬不停蹄趕到鎮供電所,拿出詳細的用電分布圖,帶著實地勘察表,證明用電需求的緊迫性。
小莊村電網改造項目被列入優先名單。施工期間,村干部每天天不亮就守在現場,協調村民與施工隊之間的矛盾,處理各種問題,硬是把原本三個月的工期壓縮到了45天。
2011年春,青年雞場破土動工。面對村黨支部一班人,陳紅軍感慨道:“你們把細節都做到了極致,你們這股較真勁兒讓我看到了希望。”
2022年,黃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一如既往支持華益禽業。村里成立了服務小組,及時幫助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同時積極協調資源,助力企業拓展銷售渠道、升級生產技術。
如今的華益禽業已擁有青年雞場和蛋雞場兩個場區。青年雞場里,4棟雞舍整齊排列,單批可育青年雞16萬只,一年育雞數量超60萬只。蛋雞場內,智能環控系統實時監測溫度、濕度,機械臂精準抓取雞蛋。雞糞處理車間里,微生物發酵技術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
“以前總覺得農村搞不了高科技,現在我們的雞場連北上廣的專家都來考察!”技術員蔡江生激動地說。
產業發展帶來連鎖反應。脫貧戶陳秀安從農民變身“上班族”,每年收入近4萬元。像陳秀安一樣,在這里務工的群眾有15人。
從“無人問津”到“產業熱土”,小莊村用行動證明:黨建引領不是口號,而是破解鄉村振興難題的“金鑰匙”。
日出東方,小莊村黨群服務中心的黨徽熠熠生輝。黃萍翻看著新的招商計劃本,目光堅定:“華益禽業只是起點……”
新 風
過去是基礎設施落后、上訪量大、矛盾糾紛頻發的“軟弱渙散村”,現在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蝶變原因何在?
程集村黨支部書記程天生娓娓道來。
“我是一名退伍軍人,以前部隊里學雷鋒氛圍濃厚,凝聚力強?,F在回到村里,了解到村里不少人都是從部隊退伍回來的。通過退伍軍人,帶動大家學習雷鋒積極向上、甘于奉獻的精神,增強干群的凝聚力。”程天生動情地說。
程集村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把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融入黨建工作中。
村里的中心大道是20年前修的水泥路,長780米,寬3.5米,是村民出行的主干道,交通不暢問題日益凸顯。拓寬改造中心大道成了父老鄉親們的熱切期盼。
拓寬改造資金如何籌集?村黨支部廣泛征求黨員干群的意見和建議。程天生飽含深情撰寫《倡議書》,發在村里的微信群。
鄉賢們熱情回應。程策在廈門創辦金東亞家政服務公司,看到《倡議書》后慷慨解囊,捐款6666元;張偉在鄭州創辦河南省鼎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看到《倡議書》后,立即給程天生打電話:“中心大道升級改造的費用缺口,由我兜底補齊!”張士朋、黃偉黨、程吉、程普、劉飛、程偉、程龍等人,也紛紛捐款。
隨后,道路升級改造工作啟動。村里黨員干部當先鋒、打頭陣、做表率,穿著紅馬甲,扛著黨旗,拿著鐵鍬,來到中心大道參與施工。許多群眾也自帶家具,參加義務勞動。
在外務工的劉鵬受到感染,自費為村里畫墻繪。村部東邊墻上的雷鋒像和“向雷鋒同志學習”等作品,都出自他的手。一幅幅精美的墻繪,不僅美化了環境,也傳播著正能量。
“用雷鋒精神引領鄉村振興,就沒有干不成的事。”程天生說。
村里進行“亮化工程”,在外鄉賢捐款購買400多盞太陽能路燈,村干部、老黨員和群眾義務出工,挖掘基坑、澆筑水泥、組裝路燈。程集小學原先每逢下雨積水嚴重,村干部、老黨員帶頭,群眾自發參與,挖下水道,壘沉淀池,修了200多米長的下水道。
“村里進行人居環境整治,每家每戶義務出工,不掏一分錢,連飯也不管。”程集村黨支部副書記程玉明笑著說道,有的村里僅此一項就花了幾萬塊錢。
程明銀是村里的青年“土專家”,帶領村民種植土豆。2023年,他帶領村里20多戶村民增收300多萬元。
村里有志青年紛紛返鄉創業。程宇傘業入駐后,解決了5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此外,文雪玩具、虎地醇酒業等多家企業也相繼落地。
同時,村里發展訂單蔬菜種植,利用農閑時機開發“冬閑田”,實現蔬菜種植多樣化、精品化。村黨支部定期組織農技專家和簽約公司技術人員給村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為蔬菜種植保駕護航。
程集村還積極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在雷鋒精神引領下,鄉風文明在程集村“開花結果”。村民黃國朝女兒“零彩禮”出嫁的事兒,在十里八村傳為美談。
程集村被“時代楷模”鄧州編外雷鋒團命名為“雷鋒村”,獲得“南陽市文明村”“河南省衛生村”等稱號。程天生還當選為“河南省文明鄉風建設優秀支書”。
“把學雷鋒、做雷鋒融入黨建工作中,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把一時美變成一直美。”程天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