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盛夏時節,陽光籠罩大地,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近日,在張樓鄉錁鄭村大片的田地里,村民們正忙著給紅薯苗灌溉、施肥,放眼望去,一行行綠油油的紅薯苗高度均勻,長勢喜人。
“我們村已經實現土地流轉全覆蓋,共流轉土地4500畝,與專業合作社簽訂10年合同,進行規?;N植,助推群眾增收致富。”該村黨支部書記丁生新說。
近年來,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在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的同時,也存在一個現實的問題,農業勞動力短缺,農村土地拋荒,老人年紀大了干不動了,他們又該把土地交給誰呢?
為此,2018年,錁鄭村村支兩委走訪老干部、黨員、鄉賢,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利用該村位于統籌城鄉發展實驗區北側,靠近城區的區位優勢,選擇“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決定把土地進行流轉。
說起如何支持土地流轉,丁生新介紹,首先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土地流轉的效益,引導鼓勵村民流轉土地。其次是對新型經濟實體項目考察論證后,村里聘請了專業律師,擬定合同,力促流轉符合當下提倡的農業產業化、集約化、品牌化、規?;屯恋亓鬓D政策,使土地流轉向規范化、規?;?、環境優良化、高產高效化發展。
同時,村干部發揮領頭雁效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帶頭進行土地流轉,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我們把土地全部流轉給市誠糧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訂單式管理。”丁生新告訴今日鄧州,土地流轉加速了種植結構的調整,現在合作社根據季節種植了高粱、紅薯、小麥等農作物,以及中藥材紫蘭。大片的土地實現規?;a經營后,是一個很可觀的產業,不僅幫助農戶規避市場風險,還解決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種地困難的問題。
同時,土地流轉不僅使農村一大批勞動力從粗放型農業生產中解放了出來,實現了土地由分散獨立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群眾不再有農忙時節的牽絆可以放心地找工作,還可以到合作社干活,有效拓寬了群眾的致富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
誠糧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說:“由于錁鄭村土地肥沃、平整,交通便利,我們種植的農作物和中藥材都十分暢銷,平時地里種植、除草、灌溉、施肥等工作都會用當地的勞動力,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以前我們都在外地務工,家里的莊稼也顧不上,現在可回來了,歲數也大了,干不動了。土地流轉出去每年每畝地給800元租金,另外我們夫妻兩人常年在合作社里打工,每人每天能掙七八十元,輕輕松松獲得兩份收入,還能照顧孫子上學,這多好。”村民門沖先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
土地流轉,悄悄改變著農民的生產、生活及增收方式。像門沖先這樣在合作社打工的群眾有200余人,他們都在土地流轉之后,獲得流轉費用與基本務工雙收入。
該村脫貧戶張明三,全家六口人,妻子、兒媳均為聾啞人,張明三在自己養羊的空余時間,經常在合作社打零工,增加家庭收入,全家的生活越過越好。
“我家有十幾畝地,以前年年種玉米、小麥,根本忙不過來,而且一年忙到頭也掙不住啥錢。”“現在俺們把地都流轉出去,光收租金,還能去找個工作,空閑時間還給合作社干干活,這日子美得很。”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打開了話匣子。
跟村民的生活一樣越來越好的還有錁鄭村的村容村貌。土地流轉后,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村支兩委通過合理籌劃,把資金全部都用在了刀刃上,為村里修建了文體廣場、黨群服務中心,支持村小學的擴建、衛生院的建設等項目,有效解決了群眾的休閑、娛樂、服務、醫療、教育等問題,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土地流轉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那么這些錢就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們把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上,通過高標準建設排污管網、公共服務設施、治理‘六亂’、開展‘六清’等,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入手,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丁生新表示。
土地搭臺、產業唱戲、農民受益,土地流轉“轉”活了鄉村經濟。談及土地流轉這一惠民舉措,丁生新堅定地說:“土地流轉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助推器’,使土地資源得以有效盤活,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群眾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土地流轉‘流’出了經濟,‘轉’出了后勁。下一步,我們會把土地流轉作為激發特色產業發展的動力,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措施來抓,為群眾致富、鄉村振興鋪就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