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6年,年老昏聵的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要把重耳等幾個公子殺掉。一撥又一撥追殺的人紛至沓來,公子重耳東躲西藏,在各地顛沛流離,疲于奔命。
這天,公子的隨從看到有朝廷的人馬追趕來,就躲到茂盛的樹叢里,等到那些人走后,才小心翼翼地鉆出來,然后快馬加鞭向衛國逃去。
到了衛國,衛國公聽說重耳一行是逃難過來的,面也不露,還和部下說:“告訴他們,寡人去深山修煉去了。”聽了這話,重耳的隨從狐偃說道:“肯定是不想見我們,才編這么個理由來騙我們。”另一個隨從趙衰說:“他不見我們也很正常,因為我們是逃難過來的。”公子重耳長嘆一聲說道:“世事難料啊!真是掉毛的鳳凰不如雞!罷了罷了,我們去齊國,聽說齊桓公樂善好施,招納天下賢才,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我定能殺回晉國,奪取王位!”趙衰說:“我等追隨公子,就是沖著公子永不放棄、心懷大志的這股子勁兒!對,咱們就去齊國。”
于是,重耳一行乘車往齊國進發。他們走了幾十里地,一路上鳥語花香,小溪唱著歌,魚兒在水中暢游,小草迎風起舞,但重耳哪有心思欣賞美景,他心里煩著呢。“都說虎毒不食子,可父王心狠手辣,比老虎還毒!”他憤憤不平。狐偃說:“來喝口水吧,我剛從溪邊打來,甜著呢!”狐偃把一只破碗遞到公子手里。重耳接過碗,說:“喝水也不能充饑,我們都斷糧兩日了,再找不到吃的,我們都得餓死!”狐偃說:“公子別急,你看前面就是五鹿村,我們準能找到吃的。”
到達五鹿村口時,重耳說:“我餓得快不行了,快去找點吃的吧!”正好,狐偃看到一個農人坐在田埂上吃飯,高興地說:“看,我們有吃的了。”重耳隨狐偃、趙衰等來到農夫身邊,乞求道:“能賞我們一些吃的嗎?我們從晉國來,餓壞了!”農夫瞟了他們一眼,說:“看你們這身行頭,應該是宮里人吧?來逃難的吧?莫不是重耳公子?”重耳急忙點頭:“是,是,是……”眼睛卻緊緊盯著農夫手里的飯。農夫說:“我都吃不飽,哪有吃的給你們?要吃就吃這個吧!”農夫隨手撿了一塊泥巴遞給重耳。重耳十分生氣,厲聲呵斥農夫:“我堂堂晉國公子,豈能吃土?”說著,舉起鞭子就要鞭打農夫。
狐偃見狀,急忙勸阻,說:“公子,使不得!這是上天賞賜的土地呀!他給您土地,是想讓您把屬于自己的國土奪回來啊,您應該感謝他才對啊!”經狐偃一指點,重耳恍然大悟,虔誠地接過,跪地叩謝收下土塊,裝在車上。
幾年后,重耳率軍殺回晉國,奪取王位,成為晉文王。他文治武功卓著,成為春秋五霸中排名第二的霸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重耳的經歷,生動闡釋了這句名言的真諦。
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這是明代學者胡居仁撰寫的對聯,意在勉勵自己,做事情貴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意平日積累,而非臨渴掘井;持之以恒,就要堅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訴我們,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們在求學、成長的路途上,也應持之以恒。